当前位置:首页 >> 心缘心曲 >> 谈笑风声 >> 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六想六思”
    
  双击自动滚屏  
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六想六思”

发表日期:2017年9月8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3811 次

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六想六思”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的终极尺度。主要包括“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生存利益高于一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侵犯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命题。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传授给子女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道和成功不败的生命法则。如果成功以后不能够防止失败,成功就没有意义。古人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成功之前,人们日子好过,成功以后失败,就未必能承受,还有可能会自杀。现实社会中自杀的没有多少是穷人,而多半是富人或成功人士。我们要做到成功不败,一定要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法则,依法则而行才有可靠的保证。那么,怎样才能在生命进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呢?《了凡四训》中提出“六想”“六思”的生命法则,供人们学习实践,人生就可以顺利、圆满。

第一、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官本位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普遍认为当官就荣耀而显赫,有地位有权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哪里去都有人前呼后拥,高接远送的,的确风光得很!那么,当官以后怎样才能“稳坐钓鱼台”,给人民带来福祉,有一个好的口碑,而且能传承给子孙,代代有人做官呢?那就要可持续发展,“常作落寞想。”做官却没有做官的派头,也没有做官的那种特权的想法,只在那里享官福,而不为民办实事。大家知道范仲淹官做得很大,副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他做官以后首先想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落寞想”,有福不享。据说范仲淹当官后曾经看了一块地,连风水先生都说是旺地,即风水宝地。可是范仲淹的确有智慧,能够在高名厚利面前认清生命真相,把握生命法则,没有把“旺地”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图自己和后代兴旺发达,而是想在这块旺地上建学校,培养更多有人才,让更多的学子“旺”起来,想的是如何帮助别人。正因为这样,范仲淹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拥戴,不仅他自己做的官大,而且他的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后代人中做官的代代不衰,真可谓是可持续发展!

第二、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尽管“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常常也有“如意顺利的一二”!其实如意顺利也罢,不如意不顺利也罢,都是人生的旅程中不可逾越的经历。一般来说,人处于逆境和不如意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一点闪失,因而也就是不会犯大的过失;而人自在顺境和如意时,就容易头脑发热,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为人做事就难免张扬,不拘小节,甚至超越底线,突破红线,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所以,当我们处于如意和顺境时,一定要切记,不要欲望膨胀,整天想当大官、干大事,谋取个的名头,而要赶紧行动,多做善事,为百姓创造福祉。这样就能够做到“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你的口碑、名望和福气就大为提升。做事顺利本身是福气,要想事顺保持长久,重要的一点就是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说白了就是要把顺境当逆境,处处小心谨慎,把矛盾困难想得多一些,对策措施订得具体周密一些,注意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去干,就能够使顺境得以持久,让我们的理想抱负在奋进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口碑和名望在积德行善、努力干事中得以提高。正所谓:不顺当中就有顺,要想求顺,就能够忍受不顺,忍受不顺,可以常顺。

第三、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相。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人不存在温饱没有保障的问题,更何况是有一定地位和职权的干部、老板呢?所以,我们的条件好了,经济富裕了,要“有时常将无时想,莫待无时想有时,”使我们的条件得以保持,持续改善。当然改善、保持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是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力戒铺张浪费,骄奢淫逸。成为勤俭败为奢,历史经验不能忘。勤劳可以致富,节俭可以保持不败。所以曾国藩说过,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只要保持能勤能俭,我们的事业、家业就可持续发展了。这个观念什么时候也不能放松,这个传统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因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遵循而不能违背,否则是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和制裁!有一句名言叫“花未全开月未圆”,说的就是事上花开,心上花不开,谨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财粮虽薄,来之不易的古训,追求一种节俭朴素、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境界,不浪费一度电、一粒粮、一滴水、一分钱,才能保持富裕的长久不衰,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四、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这里的“相敬爱”,主要是针对家庭、爱情和夫妻而言的,就是在家庭、爱情和夫妻感情深笃、相敬如宾、家庭和睦的情形下,要珍惜感情、友谊,永葆长青。敬爱的周总理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可以说,他和邓颖超的爱情经历了“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的战火纷飞年代和革命胜利后的考验,但他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始终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既是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然而今天的爱情,更多的是短跑和速成,没有长跑和培养,感情的基础不牢固,甚至是见面就爱而敬,不太了解就仓促结婚,有的过两天不合就分手,视同儿戏,很不严肃。那么,怎样保持爱敬又可持续发展?就要“常作恐惧想”。爱情是神圣的,更是相互的。只有真正做到“八互”,感情才能日深、长久,经得起考验。否则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恋人之间也好,夫妻之间也好,都应该有一种谦虚、感恩的心态。因为你越谦虚、越感恩,对方就越爱你,越珍惜感情。所以说夫妻之间,应常说“我爱你、我帮你!”尤其是夫妻,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格外的要尊敬,千万不能认为老夫老妻无所谓,有半点的疏忽。同事、朋友之间也是如此,越是老朋友、老同事,对你的要求就越高,越要注意谦虚和尊重。否则,朋友、同事就没法做了。因此,当别人爱我们的时候,一定要相当的谨慎,不能疏忽,应该多一些恐惧感、危机感。

第五、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家世望重”讲的是名门旺族、大家族,即使是“家世望重”,也要“常作卑下想”,才能代代相传,可持续发展。南京夫子庙有刘禹锡写的一幅对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尽管王家和谢家在东晋时是大家族,相当的豪门,但最后还是败落了,就连往日常驻的“堂前燕”也飞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有一个家族从古传到今还在兴盛,“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它就是浙江的钱学森家族。从宋代一直到今天,尤其是近一百年来,钱氏家族特别的鼎盛和兴旺。有人是这样概括的:他们家庭出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两个外交家,一个是钱其琛、一个是钱富;三个大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四个国学大师,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文忠;还有五个全国政协副主席、28个科学院士……他们不仅都是国家栋梁,而且寿命都很长,如钱学森、钱伟长都是九十八岁去世的。究其原因,就在于钱家特别注重家训的传承,有良好的家风。如:“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本,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根”,根本在养正气、养元气:“利在天下必谋,利在一人不谋”,做事情要对天下有利,光对自己有利而对天下有害事情一件都不能做,等等,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正气深厚,有恭敬心、有谦德啊。

第六、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说的是学问越大的人总是心平气和,学问越深厚的人就越谦虚。反过来说,心平气和,谦虚有致,就是没有脾气、傲气、怒气和霸气。不可否认,我们现在有些当领导的是官越当越大脾气越大、派头越大;当教授的,当博导的,是越教越傲气;有些研究生、博士是越学越傲慢,说到底就是“即学问颇优”而没有“常作浅陋想”,没有具备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的智慧,而有的是常发现人家过失的傲慢。事实上,越是学问高深的人,智慧越高,就越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就像房间里有灰尘难以看见一样,假若外面有一束阳光照进来,就能马上发现里面灰尘很多,不是没有灰尘而是看不见,智慧之光点亮了就能看见。同样,大学问家之所以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和细微的毛病,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有修养、有谦德,能看自己过失的人怎么会骄傲呢?相反,老是喜欢看别人的过失,找别人岔儿的人,就容易骄傲。若真修行的人,一般都要不见世间过,见别人过,而是见自己过,修的是谦德。所以说,越是有学问的人越谦虚,越能看看到自己的过失。

可见,“六想”都是在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唯在修谦德。前面是讲成功不败,接着了凡先生就给子女们传授,如何让家业兴盛的生命法则,讲如何成功。如果成功之后,不能保证不败,成功就没有意义,所以先要教你成功不败,然后告诉你怎样来成功。这就是成功之后要时常做到“六思”,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讲的是我们连根养根,弘扬祖宗之德,孝敬先辈、父母,但绝不是愚忠愚孝,而是有原则、有界限的,好的要学习弘扬,不好的要帮助改正,尤其那些过失。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万物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的不善,不可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应当赞扬。无论是《孟子》,还是《了凡四训》,对于孝道的根本大意就一句话:帮父母改过;二十四孝故事说明,天下的孝子都是在帮父母改过当中修成的;《弟子规》里面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说的就是父母亲生气了,甚至愤恨了,我们要想办法及时化解,不能让它影响父母的身体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父母亲有了过失,要想办法劝告,帮助其改正,但应注意劝告的方法艺术,既不伤他们的面子,又能让他们改正,不能帮父母改正过失,那也是一种不孝。舜帝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把爸爸对他的恨气给化掉了,救了父母,救了爸爸,真孝子也。《弟子规》里还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时,及时找医生给父母看病,昼夜服侍照料他们吃药治疗,而且先尝试药的温度和味道,以期早日康复。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祖宗成家立业不容易,代代相传更不容易。这里面既有国家福荫的恩得,也有祖宗创造的恩德,我们要谨记在心,永世不忘,代代相传。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因此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奉献自己的智慧德能,为国家、为社会大众服务,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生命是在家族传承当中孕育的,积福传家是生命的第一道义,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传家的,不能传家不仅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国家,因为家是国家的基本元素,没有国哪有家呀!“上思报国之恩”是忠,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下思造家之福”是孝,要好好做人做事,书香传家。其实,忠孝本身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被当作两件事。一个不忠的人,不可能建功立业,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不孝的人不可能光耀门庭,更说不上传家了。所以讲报国传家,就要热爱国家,认祖归宗,传承国家大业,祖宗家业。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千古罪人。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为人做官建功立业,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存“济人之急”,多些“我帮你”,少些“我求你”,用稻盛和夫的话来讲,就是多些利他精神,少些利己之心。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能省一块钱,就能多帮助别人一块钱。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应当全心全力援助。所以我们要“外思济人之急”,经常想想别人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大家;“内思闲己之邪”,对自己、对内,“闲”是防范,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内思我们是不是想着做坏事,不努力工作,观察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起心动念是恶的多还是善的多,随时随地觉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务要日日知非”,天天检点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一天没有过可改,就无法进步,不能进步就一定退步。内思外思后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是“我错了!”“我帮你!”,它也是《了凡四训》给我们的最有益启示。只要把这两个念头落实了,不仅可以家业兴盛,而且也是可持续发展了。

所以说“六思”“六想”非常重要,“六思”讲成功,“六想”讲成功不败。卡耐基啊,是成功学的鼻祖了,他只讲成功,没有去讲成功不败;《了凡四训》既讲成功,又讲成功不败。这种学问就很完备,属于大学问。我们要使每一天过得有价值、有进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我们现在工作,就要力求把一项工作反复做好,做到极致;读书就要把一本书读一百遍、一千遍,真正把握要义,读受益了才叫真的有用,“其熟玩而勉行之”;干什么事情都要努力来做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毋自旷也”,不要自己耽误自己,使美好的人生前程受到影响。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