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世相杂谈 >> 话说儒佛道(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话说儒佛道(刘选启)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8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4576 次


 

话说儒佛道

作者:刘选启

编辑:心缘之恋

中华传统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在近代历史中,传统文化几经考验,一再接受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但终究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滋润与营养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魂灵与底蕴。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得以继承、发展和光大,而且还在世界上产生着巨大的广泛的影响,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美、英、法、日等国家,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远胜于西方文化。儒家是人学,重入世;道家是神学,重入世亦重出世;佛家是超人神之学,重出世。出世者,超出世间之谓也。儒家学理较易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道家尤其是佛家的学理是绝对的本体论,直指形而上道体,因而难于为人所理解与接受。儒佛道三家都注重实践,不在语言文字上打转。儒家重“静坐”;道家重“炼丹”;佛家重“坐禅”,通过默坐澄心,精神的涵养与洗练,以期身心平衡、人天合一乃至生命的超越。准确的说,三家之学皆为人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体的,相同的。儒家用“减”字,减去人的缺点错误;道家用“损”字,损去人的欲望和烦恼;佛家用“了”字,了去人的痛苦和痴心妄想。儒家忘我;道家舍我;佛家无我。有我忘我,入世忘世,居名逃名,见利让利,则在名不累,应物不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儒家取之谓“中庸”;道家用之谓“守中”;佛家名之谓“中道”,居中而应环,无所不周也。儒家重学理,佛道重功夫。儒家立圣人境界;道家立神人境界;佛家立超人境界。儒家治生;道家长生;佛家无生。儒家顺生死而尽生死;道家转生死而了生死;佛家明生死而无生死。由此,儒家安命立天;道家超命乐天;佛家知命顺天。以无为应有为,以无心合天心,以无用藏大用。

儒学讲人生怎样做君子、做孝子、做圣贤、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价值的人;佛教讲人生如何做修行人、做罗汉、做菩萨,做一个有觉悟有慈悲普渡众生的人;道家讲人生如何做真人、至人、大人、神人、做一个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顺其自然的人。

下面,我想从训诂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字的结构和意义上来解释一下儒佛道的深刻含义,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智慧启示。

先看“儒”字。“儒”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一个“需”字。儒者,人之所“需”也。而“需”字的上面是一个“雨”字,说明人需要阳光雨露;下面是一个“而”字,是不间断和连续的意思,说明人的需求、人的修养,是不断变化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儒家学说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系统、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人怎样通过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人生的日积月累,完成内在的心性修养与外在的人生使命,达成一个圣贤人格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人的需要,尽量满足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否则就没有意义。那么,一个人也是这样,你在世界上要想得到自己的所需,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没有别的捷径可走,那就要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有一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劲头,就能达成我们的目的,实现我们的需求。换言之,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发展民生;一个领导要有所建树就要尽力考虑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需求;一个人要有所做有为就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懈地追求!

再看“佛”字。“佛”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一个“弗”字。“佛”者,人无也,或者说佛不是人而是仙也。“弗”字是无和没有的意思,它又象征修身成佛决非易事。修佛的道路是一条漫长曲折的路(象“弗”,两竖是一条宽敞的路,走这条路是要弯着腰、躬着背向前走的),没有向佛的虔诚之心,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诵经和坐禅的精神,是绝对修不成佛的。想成佛就要忘我,就要四大皆空,没有烦恼和痛苦。没有了人,此“物”当与虚幻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苦闷至极,郁郁不解时多想有个盛放希望,释放酸楚的“场所”。如此的场所哪里去找?人只要存在世间,哪能没有戚惨悲欢,哪能没有酸甜苦辣,于是“无解”的人们想到了无人或者人无的“佛”。它启示我们:佛家学说为出世之说,诞生于印度,却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这种局面有它特殊的机缘,大乘佛教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之理,契合了儒家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机制,而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也恰好吻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那么,我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不要把喜怒哀乐看得太重,要人心向善,普渡人生,多为人民谋福祉;凡事要看长远、顾大局,不为已悲,不为利动,不为色诱,用“戒、定、慧”治理“贪、嗔、痴”;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吃大苦、耐大劳,持之以恒,牺牲奉献,决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最后看“道”字。“道”字是一个“首”字加“走”字旁。道者,脚做为大地托首而成,用头脑走路的异人。首是“道”之核心所在。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有头脑的人,即懂得规律有先见之明的人;靠有思想的头脑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去走好人生之路;要当先进,始终走在前头,成为世人的领路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述的“道”到底是指什么,指的是规律、道理,也包括宇宙玄机。它启示我们:道家学说本为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后演变为一种本土宗教。作为宗教,就其对后代历史的影响力来说,却逊于佛教。这或许可以归结为道家的济世精神不及佛家之强,因之对苦难中的人们的感召力有程度上的差异。然而道家学说作为修心养性之道,作为一种哲学确实有其精妙之处,是中国古文化的灿烂瑰宝。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以品德和才干立身做人,以素质能力成就事业;凡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聪慧的头脑和智慧,不能束之高阁,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靠我们的双手双脚去付诸行动,创造社会效益,讲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头脑,就会迷失方向,“脚步”就会无序,甚至要走上歧途。如果没有本事,能力素质差一些,就干不成大事,但还不至于坏事。

儒佛道,名称而已。它们即使被冠以了ABC也无不可,但人类拥有的“儒佛道”的三类“处世方式”,只要人类存在,它们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即:为解决所需要而争的“儒”,为惑之不解而托为“佛”,为心灵自由而追的“道”。作为人类行为、思想的主要“类型”将永远存在下去,不断地丰富发展,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因此,让我们在学习儒佛道三种文化中去其糟粕,吸取精华,陶冶性情,聪慧头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从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自我完善的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天道
发表人邮件:412424242@163.com发表时间:2012-3-8 1:32:00
中国文化,基本就是儒释道
发表人:在此等候
发表人邮件:3630333772@qq.com发表时间:2009-11-9 23:15:00
道教、佛教、儒教是我们封建社会的三大礼教,在一段时期内,三者可能会共存。有一年,我去某地旅行,一寺庙宣称是三大教的组合体,香火也很旺盛。但是我总心存疑,中国古代的三大教,真的可有组合在一起???
发表人:月圆中秋
发表人邮件:470011648@qq.com发表时间:2009-11-8 9:56:00
儒佛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刘选启老师从训古学的角度把这几个字的精深内涵挖掘出来,让我们受益匪浅。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