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海缘梦 >> 网络人生 >> 人体探秘(五)/张盟
    
  双击自动滚屏  
人体探秘(五)/张盟

发表日期:2007年7月18日  出处:原创  作者:张盟  本页面已被访问 3788 次

人体探秘(五)

——逻辑思维与判断

    我常常在想,电脑的发明,为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科学家们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用电脑来代替人脑,机械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是电脑的功劳。电脑的逻辑运算能力和自动处理问题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那么人脑的自动处理问题能力又是如何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电脑必竟是人发明的。

    人常说某某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其实这话并不正确。因为在头脑清醒的时候,你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远不如处在睡梦中的大脑;在白天(清醒)的时候,大脑往往受外界和体内生理活动的影响,很难进行连续专注地思考和分析;而在入睡后,人的大脑会将以前经历过、考虑过的事情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总结,然后再以梦的形式报告给你。科学家们据此揭开了很多科学的奥秘;侦探家们据此破获了许多案件;我们常人对于某些以后所发生的事情,不幸被中的故事所言中,就是这个道理。似乎,对事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

    在这里,梦就是将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由大脑进行逻辑分析并形成结论以后,以的形式,将答案告诉给你。这种大脑的思维活动,是在帮你解决问题,是在苦苦思索而找不到答案以后,给你心理上的一种满足,自然也属心理调节范畴。

    试想想,盲人为什么最擅长算命,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夜晚,不受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干扰,这使得他们的大脑经常处于睡梦中,工作效率自然要比常人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我们不也相信算命盲人有预见性吗?

附“世界四大名梦”供参考:

 名梦之一: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梦见笨分子结构

    
国际在线消息: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首先发现。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名梦之二: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梦见神经冲动化学传递试验

    1921
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钟,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夜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鬼画符。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逃走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号带着迷走神经,二号不带。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使心脏跳动变慢,几分钟后把泡着它的盐水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它们溶解在盐水里,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名梦之三:化学教授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周期表

    
还有一个重要的梦发生在18692月,它关系到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无可避免地要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名梦之四:埃利亚斯·豪梦见工业缝纫原理

    
还有人在梦中思考做出发明。在工业化的服装生产出现之前,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都是一样的:穿线的洞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因此针穿过布料的时候,线最后才穿过。对手工缝纫来说这没什么问题,但工业化的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当时的发明家们采用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但都效率不高。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恼中入睡,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或煮他来吃。关于这个细节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处境大大的不妙,豪拼命地想爬出锅或躲过砍刀,但被生番们用长矛恐吓着,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尖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的原理,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头一端的曲针,配合使用飞梭来锁线。1845年他的第一台模型问世,每分钟能缝250针,比好几个熟练工人还快,真正实用的工业缝纫原理终于出现了。

    
任何科学发现都不是绝对的偶然,只有经常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一丝灵感,并勇于投入实验,从而获得成功。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希望人生
发表人邮件:smf349058752@163.com发表时间:2007-7-18 15:44:00
呵呵~有哲理~~
发表人:夏日风
发表人邮件:yyxzzm@yahoo.com.cn发表时间:2007-7-18 15:30:00
谢谢梦静依依对本文论据的肯定!会有续文的。
发表人:梦静依依
发表人邮件:317656814@qq.com发表时间:2007-7-18 11:43:00
张盟朋友,这文章让我知道了逻辑思维与判断的奥妙,很欣赏到了朋友的佳作!文字很棒!谢谢你让我们大家分享了!期待你更多的佳作在这里发表!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