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雅韵 >> 谈诗论道 >>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1)——小议古诗的出律
    
  双击自动滚屏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1)——小议古诗的出律

发表日期:2021年1月1日  出处:原创  作者:浮云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41 次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1)

——小议古诗的出律

***********************

 (接前面:……这只要是我们能认真地去学习一下那些关于古诗词的论著,许多疑问都会迊刃而解。)


    譬如:


《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并不是标准的七言律诗,它的前四句是古风,后四句才是近体诗中的律句。


   就是说,崔颢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七律的格式去写。那它为什么还能在七言诗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而成为千古名诗?


   这是因为:本诗在内容上,他从对“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的现实景物的感慨中,而抒发了 “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悟,有很高的意境和艺术水平。


   这从当时的一些诗作名家,对该诗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证明:


   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因此而搁笔;


   王夫之说它是“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


   沈德潜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显然,他们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也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当时并没有谁曾经指责过它的不合律,这不是说他们不懂得格律知识,而是因为这诗根本就不是格律诗,那用格律诗的格式去要求它,自然是不妥的了。


   诗圣杜甫的《登高》诗,那是七律中的巅峰之作。可我们现在去读它,竟发现它不押韵,这有点费解,诗圣的诗难道会出韵?不是的,我们用《平水韵》去查它,发现它押的韵是“上平十灰”韵,一点都不错。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杜老先生是唐代人,他不会普通话呀!(这个内容,已经在前面提到过,但因为在这里它也是一个必须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再重复一下)


   我们知道,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绝句,可以称为“古绝”。古绝可以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既可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按此标准来衡量,李白的《静夜思》,它虽然在字数、句数、押平韵上,都符合“五言绝句”的标准。可实质上它并不是“五言绝句”,而是一首“古绝”,是押平韵的古绝。


   “疑是”句的平仄是“平仄仄仄平”,五绝中没有此平仄格式;“举头”和“低头”句中的“头”字,是失对的,五绝中,也不允许。所以它不是五绝,而是“古绝”,按古绝的要求,它没毛病。


   有些格律诗,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或变化(韵书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参考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十讲》)


   《长征》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严格的用《平水韵》衡量,闲、颜属于下平十五删韵部,难、丸、寒属于下平十四寒韵部,确实是出韵,但如果用《词林正韵》衡量,正好适用于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如果我们用新韵的标准,读起来,会觉得蛮好的,可是用平水检测,出韵较多,用词林正韵,合格;用新韵,没问题。


   这体现了一个进步或发展的过程:平水韵简化了切韵,词林正韵又合并了平水韵,新韵更进一步规范了古韵。毛主席是现代人,我们用现代人的读音,读他的诗,觉得蛮好,用平水韵就不行(其实他有很多诗词是用《平水韵》写的,但不全是),这说明什么?说明诗作对应于他所处的时代,用别的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诗作,就是不合理。


   还有,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具体的诗作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写作的历史背景,那对作品的讨论,就会流于武断或猜测,甚至不近人情。

   还以《长征》诗为例,作者写该诗的时候,《中华新韵》(2005年5月颁布)还没形成,网络当时也不存在。在作者的手中也很难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正式文件,那我们若用《中华新韵》、《平水韵》或《词林正韵》,对他的近体诗词作严格地检测,那肯定会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可对这些问题,我们能苛责吗?

笔记(22)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