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情怀 >> 情感人生 >> 周易博大精深 研读增长智慧
    
  双击自动滚屏  
周易博大精深 研读增长智慧

发表日期:2014年3月24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2023 次

七绝二首:闹元宵 靓丽风景线
 

周易博大精深 
--研读增长智慧

作者:刘选启//编辑:珊瑚海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历史文化资源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易》文化是其中的瑰宝。《周易》大致形成于3000多年前,一直被尊为“群经之首”。《周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中国传统科学、农学、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阴阳、中和、天地人三才之道等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使华夏文明数千年来能够一直持续地发展下来,实际上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周易》中阐述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借鉴。

 

    一、《周易》历史悠久: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在中国所有的经典当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叫做《易经》,可谓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班固《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还有“伏羲画卦,周王说卦,孔子作传”或“四圣同揆”,就是“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的说法。《周易》成书经历了三个圣人、三个时间,三四千年形成一部《周易》。三圣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下古。上古时代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古时代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时期;下古时代是汉至清时期。三圣之一是伏羲。远古圣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三圣之二是周文王。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三圣之三是孔子,孔子晚而喜易  ……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作十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要不是孔子,我们到现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读不懂《易经》了。

 

中华文化慧命的最主要的源头是《周易》,解读不尽、取用不竭的《周易》智慧,则是中华文化慧命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周易》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奇书,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周易》其书和神妙的《周易》大智慧,就很难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很难契得中华文化的底蕴,很难契得并全幅朗显中华文化慧命的总体风采。同样,不了解《周易》其书和神妙的《周易》大智慧,也就谈不上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慧命的创造性转化与提升。3000多年来,《周易》和易学的精深义理与奇妙象数,在中华文化史上,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易学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同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术数之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贫民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士,从世外高人到凡夫俗子,一直对《周易》抱有浓厚而广泛的兴趣。无论是国家治乱兴衰,还是个人生死得失,人们总企望从《周易》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企望借《周易》以趋吉避凶。《周易》是一部以独特的形式承载着高水平的思维方法的著作,过去它曾哺育了中外学人,启迪了他们的头脑,促发着他们的智慧,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仍会受到它的启迪,它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思想家们所认识。《周易》的智慧将在这些领域获得不断的活力。它必然引起千秋万代更广泛更热情的无尽探索。每个人都能从《周易》中得到无穷的财富和永恒的启迪,每件事都能从《周易》中得到有益的提示和智慧的指导。

 

2007年的两会上,委员们提出了设立“国家阅读日”的提案。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下降,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文化经典积累起人类的精神基础,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经典之根。研读经典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普及,更是精神和思想的提炼。假如一个人在心中埋下了经典的种子,假如他的人生旅途经常与经典相伴,与古今的文化巨人同在,他自然会明白历代圣贤教人立身处世、做人传帮带的道理,理解内圣外王、成已成物、知性知天、尊道贵德的思想精髓,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自觉地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自觉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自觉地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成就事业。

 

易学著作比比皆是,先从哪里下手,免得劳而少功,走上弯路呢?首先就是要了解易学书目,精选流行广、影响好的书;其次是初学入门书,先看翻译过来的书,那样容易看懂;再次是易学基本书,即《易经》、《易传》;最后是读法,先通读《周易》的“经”和“传”,然后重点反复多读《易传》,打好基础,特别是要结合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进行研读和参悟,才能学有所获。至于学习《周易》,还要从另一个方面下功夫,即《周易》中有的部分需要下功夫背诵能熟练的记住。欲读《周易》,必须先了解它组成结构的特点,它是由阴爻阳爻符号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还有它的文字部分。首先要记住八个卦象的名称,仅看、读是不行的,必须要记住。朱熹的《八卦取象歌》对学易入门很有帮助:“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周易》研究前景广阔,全世界已有上百个“易学”组织,我国“易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蓬勃发展。只要坚持学习,持之以恒,不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总会有一天取得进步和收获的。当然,人生短促,时间与精力都十分有限,所以读书不能没有选择。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能够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不过那么有限的几本。读肤浅的书,你会跟着肤浅;读不朽的经典,你至少能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拷问,经受一次洗礼。阅读传统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素养。因为读书是一种再创造,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反对非主体性阅读习惯,反对没有探究的表面化的接纳,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活动,即强调学习者内在潜力的发掘和释放。“人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周易》文化所体现的智慧悟性,正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哲理特性,它没有像希腊、印度一样,以后发展成为宗教文化的形态,而健康地发展为学术园地中的奇葩异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奇特的一部经典,值得认真细心阅读。《周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的典籍,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易经》,即华夏文明史祖伏羲所画八卦、殷末周初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及所作卦辞;二是《易传》,即战国中晚期孔门后学解说《易经》所撰十篇文章。自古以来,《周易》便视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就在于《易经》标志着中国哲学的产生,强调了矛盾对立的思想,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易传》确立了《周易》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理论价值,吸起了《易经》中的阴阳理论与观念,重视“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了一个颇为完善的辩证思想体系;易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体现了易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等。

 

学习精华,快乐学习。《礼记》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之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絮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意为逃避)哉?”有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曾国藩在《冰鉴》里也讲:“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语言中。有个人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就蛮有意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却大。”所以,我们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孟子看人则特别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向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人到老了是很可怜的,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觉,躺下睡不着;书是越看越远,尿是越尿越近;哭起来没眼泪,笑起来泪出来;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讲他好时听不见,说他坏时能听清。

 

正确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易学在过去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与它能够范导、影响中国过去时代的进步分不开。易学在现代和未来,如欲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须对现代及未来所发生的一切,做出很好的回应,并持续不断地从现实中吸取营养。《周易》的现代意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增强环境意识,维持生态平衡,优化美化环境。“天地人”三才的思想不时给我们现代人类敲响警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西方世界在主客二元对立的理念下,在改造、征服自然过程中,片面地发展了“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却忽视了“价值理性”,造成了现代后的一系列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危机表现在环境、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匮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蓝天、绿地、清洁的空气和水。其次要涵养心灵,调理心态,改善人生。没有人不渴望完善的人生,然而完善的人生上帝不会赐予,只有靠人自己的积极创造。《周易》倡导一种健康的、丰富的、积极进取的人生,一定程度上能够矫正社会价值坐标,弥补人的精神生活的缺憾。如,保合太和,塑造精神支柱;进德修业,积极进取;崇尚理性与科学,创造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正确对待顺逆成败,锤炼心理素质;强身健体,善待生命。

 

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已正人,推已及人,成已成物,是“修身之道”的重要内容;秉持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奢糜享乐的生活态度;绝不排斥对富足的向往和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要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重义轻利;要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要尊长爱幼,孝悌友爱,创造家庭社会和谐,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胸怀和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体现出中华大家庭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二、《周易》博大精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周易》的内容非常广博,无所不包。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三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因此,它的用途很明确,就是要概括宇宙和人的规律,用来开通物理,成全事务。学习《周易》好比是去山顶看日出,日出的景象是美轮美奂的,但是登上山顶的路却不一定处处引人入胜,可为了看日出,我们就得上山。学好《周易》,特别是你一旦透过这些符号系统,领会到了它的奥妙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符号的时候,就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了,就会感到字字珠玑,奥妙无穷。中国人的“人文化成”思想源远流长,从《周易》中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六十四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周易》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社会人生的真正希望,也在于人文思想所泽润、所陶养、所转化与完善提升;以人文的精神化成天下,才是社会人生的唯一正确选择。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是以人为本位,“人”和“文”为本性和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和生生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以天道自然为起点,忧患意识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在《周易》的作者看来,天地之道即天地之德,人作为天地阴阳的化生物,自然也延续和体现着天地之德,人不断地效天法地,闲邪存诚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践履诺言,向往对天道顺应,又能重视有德有才的人,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忧患意识是易学人文关怀的体现,它一再提醒人们:“吉凶与民同患。”“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从而将忧患意识升华为居安思危的民族性生存智慧,正是基于这种民族性的智慧,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不断走向未来。人文法则出于对天道自然的仿效;以人为天地之心,“人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点;为了涵育、培育和挺立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正大人文德性、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周易》的慧见是,人观察大宇宙、大自然中的各种文采或各种自然气象,为的是明了时序的变化;而审视和探察社会人生中的各种人文现象,为的则是明了社会人生之所以然与未然,明了社会人生之应然。

 

《周易》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首先,由于《周易》是古人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因此,我们研究《周易》就是要通过《周易》这部书发现古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其次,由于《周易》倡导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周易》研究应着重探讨蕴含其中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最后,由于《周易》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我们研究《周易》应着重探讨《周易》与整个中国文化的关系,《周易》与诸子之学的关系。《易传》使易经从巫术转变为哲学,从迷信转变为理性。《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取像说、取义说,提出包括当位、应位、中位、趋时、承乘、消长、卦变等多种形式的爻位说,以此解释卦爻辞吉凶,第一次将《周易》内容逻辑化、系统化,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易传》将“阴阳”看作是表述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基本范畴,它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认为天地万物存在或相吸引、或相排斥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动性都受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制约。《易传》认为“变化”(即“易”)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认为事物本身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和万物化生的源泉,提出了一套以“自强不息”为特点的辩证思想。《易传》社会政治思想则强调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特征: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保合太和”和中庸思想;“神道设教”的教化主张;明德慎罚的德治思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为《周易》思维模式的整体思维特征。

 

《周易》的基本精神及科学定位。《周易》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周易》作者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治外”和“求内”两个方面。《周易》是本什么性质的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易》是占筮书,是哲学书,是历史书,是万世经典---百科全书,是宇宙代数学,可以说是各执一端,没有一个精准的统一的定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周易》是东方文化之奇葩,结构非常奇特,是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它的产生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文字非常古奥,一般人不容易看懂,明白其中的道理。《周易》对研究科技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把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周易》有许多经邦济世的原理原则。《周易》是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神秘文化的理论基础。

 

《周易》的思维方法主要有:阴阳思维。阴阳思维是辩证思维的一种民族表达方式,是指周易中不管思考什么都是从阴阳出发,通过阴阳变化来解释世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两面,阴阳共存,这就是周易思维中阴阳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快乐的人。我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弹性”,其实就是坚持阴阳互变的原则来处理问题,不把问题本身看成是不变的。阴阳辩证,不会让人绝对地看问题,可以使人坚强和圆满,可以让人快乐和宽容;具有阴阳辩证思维和弹性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为他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绝对不会出现“一条路走到黑”、把自己逼到绝境的情况。我们要积极地思考问题,当我们处于阴的力量占主导看不到前途和光明时,就要增进阳的力量,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只要自己的力量足,就会对生活充满自信;当我们处境不好时,就要积蓄力量,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就会从困难的处境走出来。在失意的时候,会自然想着得意正在前方不远处等着,坚持一下就到了;在得意的时候,自然会懂得珍惜和反思,胜利是如何到来的,失败又是怎么发生的,这样,在下一个失败周期到来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吉凶思维。吉凶思维是《周易》辩证思维最广泛、最具体的应用。凡事皆有吉凶,凡事皆有变化。这种吉凶变化,可能是“由吉趋凶”,也可能是“由凶转吉”,不管什么结果,全是由人的具体行为所致:人的作为好,如行善积德,凶会变成吉;人的作为不好,如德性不好,没有忧患意识,“吉”就变成“凶”,“凶”会变得“更凶”,最后就会酿成大祸,自取灭亡。所以,周易中吉凶辩证就是要传授人们真正的生命智慧,永远保持生命的积极思维,永远保持生命的最好德性。人在生活中,有时很好合作相处,有时很不好合作,看似与人的性格有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与个人的利益有关,即在整体中个人喜欢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合作和谐,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何乐而不为呢?问题在于,人们可能认为,我的发展空间已经被阻止了,没有希望了,所以就开始与他人相处不和谐、不亲密。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不能有太直接的利益之争,应该遵守共同的规则发展自己,尊重他人。

 

整体思维。古人看待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把世界看成是多元的、无限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的整体思维方式往往是强调天人与天地之间的感通,人不可能脱离天地,也不可以天地的法则,这样人就有了把自然当作学习对象的想法,也有了以自然的德性为楷模的想法。天人是一个整体,既把人看作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把人看作是一个的小宇宙。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有道德的,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周易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的观点,启示人们要以天地人为师,天总是可以佑护人,地总是可以承载人,人总是可以影响人,进而决定人的幸福。

 

类比思维。《周易》中的类比思维,都是试图在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用自然之事来提醒人们的行为。如“枯杨生稊,老夫和其女妻,无不利”,就是说,老汉娶得年轻的妻子,就好像枯萎的杨树长出新枝,没有什么不利;“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就是说,老妇嫁给了年轻的丈夫,就好像枯萎的杨树开出新花,没有咎害,也不光彩,都是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把复杂的东西讲得非常直接简单。《周易》认为“发芽”比“开花”结局好,是出于一种忧患意识:开花虽然灿烂,但开过花后,很快就要凋零了;芽苗虽然弱小,但是它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我国北方地区流传着一种说法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就是说,房前不能种桑树,屋后不能种柳树。因“桑”跟丧事的“丧”联系起来了,宅前栽桑会“丧”事在前;后不栽柳的“柳”又有了柳树不结籽,房后植柳就会没有后代或“后溜(柳)”,会跑光了财气的意思。这是类比思维在生活中的体现,说明中国人的谐音类比方法很流行。

 

象数思维。象数思维可以说是《周易》开创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与符号和图像有关,是以形象和数为媒介来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到处都有“象”,到处都有“数”,每个道理都是用象数结合的方式来探讨的。例如,乾卦的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初九”就是数,“—”就是象,两者结合形成了“潜龙勿用”的道理。此外,这些卦象和数字还可以广为类推。上海交通大学,取材于《周易》思想,对校名“交通”作了别样的解释:“天地交则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前一句很好地应和了“交通”二字,交则通也,不交则不通;后一句则用了谐音“交同”,上下相交,志向就趋于统一,上下交心,师生齐心,就可以把学校办得更好。

 

三、研读《周易》的价值:文化之源、智慧之海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中国人或者是东方人,都应该好好地读一下《周易》,它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是教导人们认识自我、理解万物、知难行易、乐为君子的好书。读《周易》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读《周易》有益于人生行事。人活着,不能只为了简单的肉体享乐,必须要有大境界、大视野、大德行,这时就要有超越之思,这些都可以从周易中得来。《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经典,我们应该对这部书有敬畏之心。敬,就是要崇敬这部伟大的经典,发自内心的崇敬周易的思想,传播这部书的思想。畏,就是要知道这部书的“难”,要有勇气一点一点地读,甚至可以用一生的气力来读,只要是读有所得,就是有价值的工作。

 

《周易》是探索宇宙、自然及人生法则,并指导人们勇于面对生活、积极进行人生实践的生活指南。虽然学习周易的作用,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但是只要将《周易》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思维中去,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我们思考问题的一部分,肯定能少犯大错误。我们学习周易,就是要练心、练脑,让我们有颗平常心、有一个能控制住自己行为的智慧大脑,指挥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的所思所想更加符合生活的规律,最终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天天快乐,时时快乐,天天吉祥,一生吉祥,这就是周易能告诉我们的!难怪孔子说:“我读易经不是为了占卜,而是发现这本占卜书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性格刚强的人读它,可以知道如何提防危险;性格柔弱的人读它,可以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性格狡诈的人读它,可以除去狡诈之心;有勇无谋的人读它,可以小心谨慎,不至于胆大妄为。总之,这是一部让人智慧生活的书。” 

 

我国古人强调透过修养、透过提升生命境界,来实现个人的生命和整个宇宙生命的合流,在这种体认中感受到永生,即所谓“生生不息”、“生生之为易”。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安顿你的生命、安顿你的价值追求、安顿你的精神,修养到一定程度,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死也觉得不遗憾,活着也觉得挺快乐,就乐天知命。增长智慧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时时体验人生,经常反省生活,处处考察得失”。如果我们能够养成习惯,经常反省与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最终就会转变成个人生活的智慧。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当代人学易经、悟易经、用易经,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重要意义。 

  

《周易》中的“活”思想。《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因为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周易》文化“致广大而精微”,几乎渗透到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的各个方面,甚至“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炉火,皆可摇《易》以为说”。现代的文化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民族的本体精神。洞察这一本体精神,乃至关系到该民族继往开来,吐故纳新的根本前提。大易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特有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本体精神。

 

管理思想。《易传》不仅将《易经》升华为哲理之书,同时也将其管理思想系统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先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易传》的管理思想亦随即渗透入作坊式的生产管理之中,并逐渐引申为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如果说效率是西方近代科学管理的核心的话,那么对系统和谐状态的追求,就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把握阴阳之道,洞悉中道管理。“中”就是得其之所适宜,就是“和”。系统的和谐与否,领导者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一是由利益分配机制决定的,在领导者意识不到与下属沟通需要的情况下,下属相应地也就缺乏这种沟通的愿望。所以有所谓敬而远之,洁身自好的态度。二是在领导者意识不到这种需要的情况下,他很难接受下属真正不同于自己的感受与意见;下属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通常只能顺应领导的这种心态,所以即使下属有与领导深入沟通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很难真正实现。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保合太和”之“果”,形成这个果的现象就是“因”,而认识因果联系,揭示因果联系便是思维。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可谓是博大精深。

 

民本思想。《周易》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十分突出。“民”字在《易传》中出现31次,称“万民”的3次。《周易》中民与君是相对而言的。如“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民本主义的思想极为丰富。它启示我们:要保住统治地位,就必须为民谋利益。为民谋利益需要具备优良的品德。比如,为民众的利益,一定要闻过则改,见善而作;还要谦逊、不居功自傲,节制自己,能与民同患难。《周易》进一步指出,统治者只有以仁义治理天下,才能更好地维护、巩固其统治。要使民众得到实惠,体味生活的乐趣。统治者制定政策,举行大的活动,都要考虑到能否给民众带来实惠;民众得到了实惠,还要排除他们的忧虑,使其快乐。符合民众的心愿,民众就会真正悦服,诚心诚意地服从,人民喜悦了就会不在乎劳苦;能够使民众喜悦地去冒险犯难,他们就不惧怕死亡的危险,也会自己勉励了。孟子倡导统治者要与民同乐。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益卦里说:“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路大光。”说的就是统治者损已之小利益而施惠于民,民众就会无限喜悦。整个统治阶层由上而下都能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就会使道义大放光彩,自然对统治者十分有利。要蓄养兵众,保护人民安全。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统治者要容纳民意,就必须蓄养兵众,以备战事保卫国家。师卦里说:“君子以容民蓄众。”古代兵农合一,寓兵于民,平时秉耒耜种田,战时执干戈作战。凡治国贤相或领兵良将皆应戒慎恐惧,预作戒备,平时重视国防配备和军事训练以及治安措施,以确保国家之安全,全民之安全。领导者要充分运用智慧,有知人之明,选贤任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敦厚而不苛刻,始能人人心悦诚服,上下融洽,这样就能有所作为,可成就大业。要养贤及民,完善民风。《周易》既注重养贤及民,又注意到完善民风、善施教化的重要性。颐卦里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墨子最反对浪费,他提出“节用”和“节葬”的许多见解,就在于为政者要时时体验民众的辛勤和艰难,处处都应节约,以利民为本。养育贤能和利益万民的同时,还必须移风易俗,观民设教,使劳民相劝,振民育德,进行渐进的改良,也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达到天下和平的目的。要不断调整政策。“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说的就是统治者制定、实施的政策要巧妙地加以变化,使人民感到合用。《周易》讲爱民,若统治者心术不正,人民就不会响应他。所以《系辞下》说:“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周易》从根本上阐释了人生万象的消长盈亏,阴阳具备,刚柔相济,动静合一,时空相配,从矛盾中谋求调和与融通,而不是对立与分割统治者和民众的关系也是在对立矛盾的调解中不断达到和谐的,统治者爱护民众,民众就会顺从其统治。所以孟子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人才思想。《周易》同先秦的其他文献如《诗经》、《礼记》等一样都能包含着丰富的人才思想。人才是兴业立邦之本。《周易》很重视人才的修养、识别、选拔和实用。如《周易》中的井卦阐释的就是发掘人才,使用贤能的道理。当国家处于穷困之时,就必须启用贤能,方能振弊起衰。有贤能的人也应当诚心诚意,不断修身进德,充实力量,以服务民众为已志,否则,也会因不合时宜而被淘汰。孔子主张,选用人才,一是要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二是要信人而任,放心放手使用;三是要从群众中访求,寻找勤政廉洁的才俊。反对用人不问贤否滥竽充数。人才对社会的先锋作用,除了个人单独作用,更重要的是集体的作用。在人才使用上,《周易》主张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小人不可使用,更不能重用。程颐说:“天下之事,岂一人所能独任!心当求天下之贤智,与之协力。得其人,则天下之治,可不劳而致也;用非其人,则败国家之事,贻天下之患。既济卦里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喻指处于既济之时需艰苦奋斗,方能成功。有时成功确实是令人兴奋的时刻,然而物极必反的法则却难违背,创业固然艰难,守成更加不易。《周易》还强调用人不当,会得不偿失。《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君子以遏恶扬善”、“君子远小人,不恶而严”,都是在提醒为政者要分辨善恶是非问题,对有害的“德之贼”必须揭穿它,憎恶它。《周易》对人才修养的要求,就是修养必是一生事;修养是反身修已,目标在自身而想的是济世救民;修养的途径是经验的也是理性的,绝不是释家的顿悟。《周易》主张“崇德而广业”,把修养德性和成就事业统一起来,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修养德性,修养德性要落实事业上。《论语》要求人才应该严于律己,不计较个人得失,明于大是大非,并具有意志的坚定性和顽强性。首先,应该虚怀若谷,能够“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其次,应该重节义,轻爵禄,辨是非,态度明朗而坚定,有“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渐卦里说:“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说的就是君子不仅要自我修德,还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努力改善社会风俗。经验证明,纵有贤才,若无人知晓,也只有终老一生而默默无闻;即使得到选择,若无乾阳君子之助,终日提心掉胆、谨小慎微,也很难有所建树;当政者不仅要善于识才,更要善于使用和支持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小人勿用,论功行赏,奖善惩恶,加强其学习和修养,以消除其顾虑,方能有助于贤才才能的发挥,国家庶可“无咎”而兴旺。

 

法律思想。《周易》在政治上贯穿着民本主义意识,对法律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且观点极其具体细致。《噬嗑》卦讲述国家怎样利用刑狱,剪除奸佞,对刑事和政治犯罪问题,不能息也不能无,只能研究如何对付和处理它。《噬嗑》说:“亨,利用狱”,表明《周易》主张刑狱不可没有,且要正确地利用刑狱解决各种问题。孔子主张在德政礼治的前提下,也主张用刑罚,但要适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噬嗑》里还说:“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统治者要做到“明罚”,就是事先要制定好详细明确的法律条文,明白晓示民众,令民众心中明确,有所躲避,尽可能不犯法受刑。即使犯法亦可依法处罚,避免执法者的随意性,力求“讼以中正”,减少纷争。《明太祖实录》中也强调:“用法如用药,药本以济人,不以毙人,服之或误必致戕生;法本以卫人,不以杀人,用之太过,则必致伤物。”周代的法律对司法官员提出了认真执法、守法的要求。衡量一个法官好不好有四条标准:一是“非妄折狱,惟良折狱”,即不是依靠能说会道来断案,而是要依靠法律和查清事实来断案;二是“戒不勤”,即要以“不勤”为戒,把克勤尽职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三是执法要“允执厥中”,刑罚得当;四是要说法刚正,禁“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总之,《周易》的法律思想可以概括为:刑罚是必要的,但必须以德教礼治为前提,因此它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息讼、无讼。在法律实践中的刑罚尽可能从轻而不提倡从重,通常的要求是罚必当罪。刑罚清简而不繁苛,是周易法律思想的根本目标。刑法执事人员的个人修养及时令用刑制度,都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大影响和作用。

 

和谐思想。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顺、协调、一致、统一等词汇都表达了“和谐”的意思。人与天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显著特色。思想在《周易》中表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整体和谐意识,“保合太和”的最高和谐理想,“和而不偏”的中庸和谐观念,“自强不息”与“遁世无闷”的身心和谐等。整体和谐意识,就是追求和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对于天人整体的外延与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它反映了阴阳之间不断地交感或交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因阴阳交感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道。“三才者,天地人。”是《易传》在解说世界时提出的世界结构模式。天地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但三者并不是并列的。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天地人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他们互相作用、相互依赖,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最高和谐思想,就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乾卦》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活动,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万事万物“各正性命”,造就一个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中庸和谐思想。周易中体现的中庸思想,也是和谐思想。“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大事之定事。”《中庸》则把“中和”定为天下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大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句话,只有实行“中和”,天地都能有序,万物都能化育。”身心和谐思想。自强不息是说君子应该用我之强,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进取,力求进步,造福天下以达到君子乃至圣人的境界。“遁世无闷”虽说不失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但它并非消极和无能。因为大多数人只能处顺境,而不能处逆境。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因此,对心灵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当身处逆境时,要“遁世无闷”,潇洒大度,等待时机,决不颓废、消极、遁世。《周易》中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推天道而明人事”,要保持自身心灵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深知有异才有和的思想。

 

四、活用《周易》智慧:把握精髓,指导实践

《周易》之用分为不同的层次:往小处说,我们可以运用周易的智慧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往大处说,可以运用周易智慧创造出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再往大处说,可以运用周易思想与智慧治国安邦,形成民族国家变革的在谋略。人本主义心理大师马斯洛告诉我们,人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会因为满足而不再需要,而“精神需要”一旦满足就会更加需要,没有尽头。如果你能经常读周易,就可以帮助大脑不断升级,用升级过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去应对日常中遇到的人和事,自然就会乐观很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工作,工作与生活同样重要,没有快乐的生活,工作就没有动力;没有顺畅的工作,生活的幸福就没有保证。在中国“做事”,员工可能会比做得你更好;但“做人”,你一定要比员工更胜一筹,否则你根本无法让人信服。具体说,就是要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五个怎样”、“三个如何”。

 

怎样谦虚谨慎。“谦,德之柄也。”在《周易》中,除了乾坤两卦外,最值得赞美的卦象就是谦卦。谦卦是大吉大利的卦。谦虚是一种美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杯子和水来比喻“谦虚”,在他们眼里,人要吸收新的知识,先要让自己空起来,只有把自己变空,才能接受新鲜事物,才能听从别人的意见。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要求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显示自己的修养和德性。做到“位高不自傲,学高不炫耀,功高不自吹”。“谦虚容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的体现。包容别人,真的不易,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生活充满和谐与创造力。谦卦所说的谦虚重要,就是一个人如果有了发自内心的谦虚,并且保持下来,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一生吉祥如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单方面谦虚并不能解决所有矛盾冲突。所以,是要有所区别的。面对善意的人、面对谦和的人,谦虚是有用的;但是面对敌人、面对恶意的人,谦虚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对方还有可能把我们的谦虚看成是软弱,甚至可能遭受到他的侵犯。谦虚,是对人、对事的态度,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为了让人看得起,而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德性。谦虚,主要是虚心与包容,是敬重与学习,不是处处讨好人。谦虚是自己的美德,而不是为了让人夸奖。

 

怎样诚实有信。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人类都不可能避免地要面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而然、人的自身欲望和现实生活四大矛盾冲突。《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从六十四个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这四大矛盾冲突的人生策略,其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做到诚实有信是最为关键的。诚信,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反躬自省,不要虚假,一定要虔诚,就是对自己行为的高度约束。中孚卦中“中孚”,就是心中喜悦,心中诚信,不是伪装,而是坦诚。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说话办事就是要看你的眼睛,就要看你是否心中诚悦、是否真诚。所以,宋代理学家程颐把中孚卦卦象解释成:“中虚,信之本,中实,信之实。”要想对人家诚心诚意,首先要尽力抑制个人的意见,要虚心对待他人,才可能做到诚,让他人信服。

 

怎样乐天知命。《周易》中的“乐天知命”,说的是天赋予人的特点。换句话说,“天命”就是你之所以能够成为你,而不是别人的特点,你不要去强求没有给你的东西,而是要发挥“天”已经给你的东西,只要发挥了天赋的一点本领,就会有好的结果。“知天命”就是把握了自己的特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具体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认可、接受天定的东西,并且承担下应该有的责任;另一个是要用上天给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量,去造福社会和他人上。知天命,就是能意识到自己一生该走的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为此,要注意保养自我生命,提升自身素养,学会保健养生,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学会扬弃,主动放弃那些与当前人生阶段不协调的目标追求,而保留并认真经营好自己最为重要又最适合自己性情的那块“自留地”。

 

怎样趋吉避凶。《周易》趋吉避凶智慧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要有德性,因为《周易》本身就是出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写成的,它的许多卦都与忧患意识有关。只有避免了凶险,生命才能安宁与幸福,民族国家才能太平。比如,困卦启示我们要在困难中成长,谦卦启示我们要以德示人,损卦告诉我们要减损欲望,增加德性,益卦告诉我们多多助人必多多受益。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个积极走出困境的心态,把每一次困难都当作一次磨练,当作一次取得更大成功的机会,然后再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待这个困顿。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困卦智慧,遇到困难大都怨天尤人,骂天骂地。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困难的局面更加恶化,有些人甚至为此“抑郁”,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能够经常“损”自己,实际上是在经常“益”自己;损掉自己的不足,让善流进来,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益;损掉自己多余的部分,去帮助别人,就是对别人的益。趋吉避凶的具体方法就是:遇吝则小心谨慎,遇厉则绝对不为,遇悔则提前放弃错误行为,遇咎则考虑行事的后果,遇凶则冷静以对,不贸然行事,以免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留下悔咎。

 

怎样随机应变。我们讲《周易》是“变易、不易和简易”,而外国人在翻译时把《周易》称作“变化之书”,可谓是一语中的,把握了周易思想的根本所在。的确,人生千变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如何才能安身呢?做事,自然要“随机应变”;为人,自然要“随遇而安”。总之,无论是君子,还是平常人,都应该“唯变所适”,充分发挥生命的德性,充分生命的创造力,让人生充满欢乐和幸福,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的人。《周易》强调“变”,认为“变”才能趋向合理,“变”才能避免灾难;“变”的过程就是趋于合理的过程,就是趋吉避凶的过程。“变”,是指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变”。变与不变是互动的,很多“大智若愚”的人都深通此道,爱出风头的大多是耍小聪明的人;大智慧的人,从来都是深藏不露,有时最不被人看好、最不被人重视的人,恰恰就是深通变化之道的“高手”。随机应变,就是在不变之中要有变,在困境中促进变,在变的过程把握变的方向和维度。如能力不行就加紧学习提高,周围环境不好就努力改变环境。同时,变,要往可持久的好处变,往人性的闪光处变。诚信是变的基本原则,发展是变的根本目的,让自己的生命强大起来,使自己越来越有本领,才把握住了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怎样有始有终。在《周易》中,“始”就是初,初生之始,多么吉祥美丽,也是多么稚嫩柔弱,一切预示着美好的未来。“终”,就是“上”,意味着已经达到顶点,登峰造极了,无论是“上九”还是“上六”,都是意味着结束。结束可能是圆满的,也可能是不圆满的。“始”,是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只有把“始”把握好了,即“慎始”,就可以不犯大错误。“终”和“始”一样,也是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慎终追远”可以让你的人生有一个好的结局。说到底,慎始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处于萌芽是的事物的敬畏,也是对美好事物发展可能性的希望。慎始,虽然有对事物发展前景的担忧,但它更是为了事物有美好的未来而迈出坚实的步伐。“慎终”,就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完整;或者用通俗的话说,把好事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做到有始有终,要慎言慎行,保持谦虚的姿态,重视追求美好的人生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既没有绝对成功的时候,也没有完全穷尽的时刻。人们应该牢记“完美”与“成功”只是相对的,“缺陷”或“未成”却是时刻伴随着成功而存在的。成功之后,又要以未成功为奋斗的新起点,任何时候都要努力进取,做到有始有终。

 

如何为人处世。人生在世,就要“效天法地”。“天”的特性就是不动声色,总是无限高远地展示自己,平静而神秘,美丽而又变幻。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除了要像天那样志存高远,还要像地一样宽厚坚韧。“地”的特性,首先是“实实在在”,其次是“不太变化”,再就是“重利轻名”。要想成为有价值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就要发挥自己的德性和天性,在创造中发展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按照适当的处世原则行动。为此我们在处世中要有柔有刚,刚柔并济,待人以诚,明之以理;在合作中要能变能化,相互合作,对错判断,不拘一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管理中要尊重他人,发挥德性,既管又理,以情动人,管理在人,成交从心,赢得更多的人缘,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追求助力。

 

如何持经达变。“持经达变”,就是要坚守《周易》中所说的道理,同时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变通。坚持一个信念,就是为了达成变化;认同经典的智慧,就是为了适应变化。周易有“不易”和“变易”,“不易”是常道,就是有所不变,而“变易”,是生活实践,要根据现实的情景做出应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按照周易的生活智慧,一个普通人一定要界定好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帮助能人完成他的意图,达成他的目的。只有在普通人这个位置上干好了,才有前进的可能。如果普通人事事不服、时时不服,总是显出自己比能人还能干,那就是耍小聪明,就是沉不住气,这只能让自己经受挫折,走向失败。真正聪明的普通人,应该是对自己的“位”,对自己的“时”有明确的认识、有正确的把握、有合理运作的人。要想“人尽其才”,就要做到“五多”,即:多了解下属的处境,多关心下属的生活,多接受下属的意见,多注意下属的升迁,多赞美下属的贡献。

如何修德守法。周易告诉我们,修德是为了生命的发展,修好了德自然会守法;守法就是为了修德,两者密不可分。按照周易“以德配天”的原则,没有德就不能得到天的佑护,没有德就不符合自然的美德目的。由此可见,修德首先是有利于自己。一个善于修德的人,就会总处于吉祥之中。修德,其实也是一个人才能的显示。修德取决于个人的才能与觉悟,才能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修德的效果。才能大的人,修德其德性更加灿烂,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才能小的人,修德后个人逐渐完善,对社会也有自己的贡献,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第一,生活压力与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代人已不再死守家乡、故土难离;第二,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第三,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而,光有德性修养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质上,守法就是修德,就是以道德的起点行事。守法,就是知道界限,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反之,修德必须以守法为基础,否则修德就成了一句空话。合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本文参阅了崔波的《周易文化十二讲》,余心悦、游牧的《周易与生活》的部分内容,并致以深深的谢忱!)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水中梦荷
发表人邮件:471121857@qq.com发表时间:2014-3-25 15:39:00
网上可以搜下台湾大学傅培荣教授的周易讲座,受益非浅。
发表人:温情无忌
发表人邮件:dahua8888888@163.com发表时间:2014-3-25 10:08:00
相信此文会激发许多读者研读《周易》的兴趣。
发表人:nancy
发表人邮件:www.huisawowin@163.com发表时间:2014-3-24 14:30:00
很同意您的观点,《周易》真是博大精深,修身与治国齐平。欣赏、问好!
发表人:珊瑚海
发表人邮件:594718915@126.com发表时间:2014-3-24 11:52:00
拜读你的佳作,欣赏了,问好!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