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笑论人生 >> 学会从传统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双击自动滚屏  
学会从传统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发表日期:2014年1月15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4650 次


 

 

学会从传统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为当前学习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经典中汲取精华和智慧指明了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在近代历史中,传统文化几经考验,一再接受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但终究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滋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魂灵与底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全面地去学习了解和把握,而应该讲究方法,抓住重点,学会从浩瀚的传统文化海洋里汲取宝贵的知识精华,增长人生的智慧。

一、简易、变易、不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闪烁着先贤圣祖的聪明才智,是一个博大的人生智慧库。《易经》中的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的治国经邦、官场进退、勤奋治学、识人观事、处事方略与防范邪恶等人生智慧,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依然灵光闪动,且历久弥新。《易经》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延绵不衰、永泽后世的智慧财富,当之无愧为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易经》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以及历代先贤大圣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易上。《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被后人通称它为“易学三原则”。《易经》哲学内涵中的三易的关系,可以具体理解为:由其生之原而论,是简易;由其生生不已而论,是变易;由其生之有秩序而论,是不易。简易者其德,不易者其体,变易者其用。

简易《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把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所以叫做简易。简易的哲学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正如孔子所讲:乾以知;坤以能。二是简的根源就是诚心正意。所以,简易就是效法天道,保持人性的纯正。《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也就非常简单了。这叫“大道至简,善易者不占”。这一点,从《易经》易数上看得更清楚,《易经》中只讲一位数“—”,其余的数都是来自于“—”的递增。计算的方法也更简单,即加法和减法,万物的变化正是如此,非加即减。八卦和六十四卦仅仅就是用了两个最简单的符号:“——”“— —”,由阴阳而成乾坤,乾坤生六子为八卦,由八卦重之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卦而备众象,一爻而明众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演绎出了宇宙、社会和人的无穷变化。《易经》散之三百八十四爻,聚之六十四卦,约之仅八卦,再简之仅两卦,再简之仅两爻,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简易也。德国的莱布尼茨看到了由传教士翻译成拉丁文的《易经》,为之着迷,领悟了二元对数,即阴为“0”,阳为“1”,演变出了无穷的信息数据,进而奠定了计算机运作的原理。中孚卦《彖》云:中孚以利贞,乃应平天也。讲的就是,诚信能保持人性的纯真,是合乎天之简朴而平易大道的。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处理,面对简单的问题时则要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处理起来就会不会出错是。这就叫“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复杂点”。

变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两脚踏进的不是同一条河流”。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种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何况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方面,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这种消长盈虚的相互转化之机使天地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无穷。这就是宇宙万象之本、万化之根源。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六十四卦显示了六十四种自然静态现象,三百八十四爻演化了三百八十四种动态的变化。自然万物的千变万化是遵循一定规则的,如每卦有六爻,体现着事物的六个发展阶段:初爻是事物的初始变化阶段,二爻是事物的变化初显成效阶段,三爻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四爻是事物进入变革阶段,五爻发展到兴盛阶段,上爻是变化发展到终极,开始走向衰微,进入下一个循环。《易经》正是通过六十四卦的结构及其卦爻辞,来帮助人们知晓宇宙在变、世界在变、万事万物都在变的自然之趋势和其中的变道,从而蓄积能变之力量,修养主变之德行,做一个与时偕行者,变其所当变,变则必求其通,在变通中提升。

不易不易的哲学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易经》所阐释的哲理,是宇宙、天地、人生、事物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宇宙生化,虽然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但在变易之中,也含藏不变之理,如日月往来,寒暑相推,社会发展,人伦道德这样的万古之常道是不易的。正如董仲舒所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二是自然万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道本自然。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讲,如白昼与黑夜、阴晴与圆缺、春华秋实、沧海桑田等的变化都是本乎自然,人只能效法和适应这种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三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这一永恒法则是永远不变的。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研究《易经》的目的就是要认知变易的现象,探求不易的法则,以确定人合理存在的方针和指导应变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宇宙、自然和大道的规律。不易还有一层意思是,易经既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下苦工夫去学习钻研和领悟,那是不易学会和掌握运用的。

二、天道、地道、人道

翻开《易经·系辞传》,提到字就有29个。如:乾道坤道天道地道人道易之道等。我们把这些“道”简单地归结起来主要就是三极之道,即天地人之道。《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非常明显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就是说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古文《三字经》里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我们生活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三”而来的。“三”既是物质运动的结构,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小到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多数是分三层轨道围绕原子核运转,大至宇宙天体按照“理数相”的法则在运转。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而再还可以,再而三就不行了,“事不过三”嘛,所以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道。简单地说就是天体运行变化之道。《易经·系辞传》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把天地的运行变化规律说得淋漓尽致。天道广阔,包容万物,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应该效法天体运行一样,强大自己,奋斗不息。当然,如果违背天道,就会受到一定的制裁,比如雷电、大风、酸雨、雾霾等,就是老天爷对人们破坏环境的一种报复。相反,遵循天道,按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好处,正所谓天道酬勤。出自《论语》的天道酬勤说的是:天意会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也就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人的志愿,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正如商业巨人李嘉诚所说,成功百分之十靠运气好,百分之九十是由勤劳得来。可见,勤劳是通往成功道路的通行证。

地道。地道就是大地的特征和规律。《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大地胸怀广大,接纳万事万物,而且没有怨言,体现了博大的品德,正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告诉我们应该像大地那样,以博大的品德承载万事万物,哪怕是它是伤害自己的“敌人”。如果我们不能够遵循地道,按规律办事,同样也要受到惩罚。如沙尘暴、地震、火山喷发,都是地在发怒、在报复,似乎也是在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地道酬善”,意思是说人世间的道理会对善人善行有所回报。也就是“善有善报”的意思。地道就是大地的特征规律,解释为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按一定的规则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地道酬善”,即酬谢、厚报的意思;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的意思。“地道酬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要合乎心地善良、宅心仁厚、相互善待的道德规范。这样就会给人类,包括你自己在内带来极大的好处。

人道。人道,即人应该遵循的准则、规范。人道成为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人道”与天道相对应,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有道之在者也。说明天道也好,地道也好,最终关键在人道。《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成了人们后来必须遵循的人道。有道德、讲人道,结果自然是“人道酬诚”:只有你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同时,这个“诚”字,也包含了心怀宽广、踏踏实实做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态度。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诚实守信维系,襟怀坦白,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立信,就会事宁和心安。具体就是要做到诚身,以至诚立身行事,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诚言,说话要真诚、讲诚信,不说谎、不失信;诚心,真心诚意地对待工作、对待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孝,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这样,才能不妄为人。

三、知变、适变、应变

变,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前面讲到的“变易”,说的就是宇宙的变化规律。《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诡道也。”还有“水无常势,兵无常形”,都是讲“变”的问题。记得在学校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可以把握和遵循的,都是在讲运动、变化和规律的。人也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人才能生存得更美好,不然,就会被动,就会困惑,就会失落,就会吃亏,甚至会被淘汰。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要感知这些或微或大的变化,然后主动积极的应变、适应,这就是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我国是最早研究变化规律的国家,三圣是研究变化规律的鼻祖,伏羲发现了八卦,文王发明了《易经》,孔子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注解。毛泽东结合当代实际写出了《矛盾论》,总之都是研究变化规律的学问。易经就是变化的意思,指的是经验规律,研究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变化规律,从而做出应变,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知变人处身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首先应该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不断变化着的自然和社会,才能够做到知变。弗里德曼提醒我们在我们睡大觉的时候,世界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世界正在被快速的摊平或铲平,全球化也正在进入继国家全球化、公司全球化之后的全球化时代,即个人全球化时代。这个世界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平。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而现实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均来源于和决定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科技造就了过去、今天和未来。我们甚至能常常感到,一条高速可以使远隔千山万水朝发夕至,一点键盘他乡异国可以通话,一上网络天下万事无所不知。我们既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知世界,还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展的规律。《易经》告诉我们,变易、简易、不易是社会的必然规律。所谓变易,就是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我们要见微知著,洞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和形势的变化。

适变。就是适应变化。刘禹锡《贺除虔王等表》: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曾巩《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岂不适变于可为之时,消患于无形之内乎?恽敬《博妇》:虽然二君子者,委虵以适变,坚忍以藏用,期于復汉唐之祚而已。适变,是明智的,实事求是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道理,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是相吻合的,是生存应具备的本能,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生物进化生存的基本规律,生物要适应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否则就被环境所淘汰。社会和自然环境没有对错之分,它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少数人,可以说只有伟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借助适当的时机和力量,改变环境,大多数人只有被动的适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选择和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的,只有适应、顺从它。世界万物是运动的,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和挑战。要想牢牢占据主动权,那就有赖于发现变化并适应变化。只有“唯变所适”,才能“道不虚行”。

应变。就是指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首先要顺应变化。《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搜神记》卷十二:应变而动,是为顺常。其次要应付事变。《文子·上义》: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用现在的话说,应变,就是知道了世界发生的变化,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或积极融入其中,主动顺应,或避其锋芒,趋利避害这就是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试看今日之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个人可以免受竞争所带来的冲击,可以不享受因为合作所带来的极大丰厚回报。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与合作,因为竞争与合作带来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和传播。可以说,缺少了竞争就没有创新。同样,缺少了合作就没有创新与发展。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强大和繁荣,我们都应该加强竞争与合作的步伐,惟有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工作,才能不被世界所抛弃,被国际规则所淘汰出局。

四、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易经》哲学的主题。《易经》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已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识天。《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

顺天。《易经》里的每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于是,《易经》提出的概念。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经》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

乐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系辞上传》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乐天就是一种对人生持有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了。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挣钱,就没有别的了吗?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五、太和、中和、保和

和,从字形来看,是指五谷丰登,可以满足人们口腹,就可和谐了。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平常所说“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安和乐利”等,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曰常,知常曰明,都把作为事物演化的规律。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也是一种不同事物的相互包容,和更是有差别的事物的共同创造。因此,有差别相和,异类相和,以及对立相和。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充分体现了《易经》“太和、中和、保和的思想。

太和。所谓太和,即为太阴、太阳、中和三者之和,也就是天地人的整体和谐。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万物并作、天下太平谓之太和,狂风骤雨、旱涝不均、万物凋零、百姓流离等灾害谓之天地失和。可见,太和,就是大和。它所体现的范围大,只有达到民族之和、君臣之和、朝野之和以及百姓之和,才可以成为大和;时间大,也即不是一时之和,而是万古千秋之和。但是一定注意,不可因小和而失大和,或因大和而弃小和。要以敢斗而求大和,绝不为小和而留大患。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

中和。中和,就是以中求和,中是中庸,也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的举世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中和”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源远流长。《中庸》对“中和”作了明确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和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而致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要中和,关键是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古代思想家关于“和”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保和。保和,是指爱护和,呵护和,保护和。保,在文字中是一人抱着襁褓中孩子的形象,意味深长。保和,自然是爱惜和谐,保持气血之和,脏腑之和,形神之和。和与和,也有联系。比如人动静相和,才能阴阳相和。和,一定讲究共存,讲究揖让,讲究分寸,讲究比例,讲究适当。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无论在养生、修身、处世、治国,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只要做到了老子强调的“去甚”,就是不过分、“去奢”,就是不奢华、“去泰”,就是不极端的三个方面,凡事适可而止,不可强执强为,保持性情的平和,达到体内的阴阳平顺,谓之保和。故所谓保和,就是保全性情的平和,以善养中和、追求太和。

六、淡然、泰然、超然

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朴素唯物主义者,著有《船山遗书》、《易经外传》、《尚书引义》等名篇的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修身六然”养性格言。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修身六然”蕴藏了许多深厚的人生哲理,为我们如何做人和处事指明了方向。其实,最早提出“六然”的是明代学者崔铣。他在《听松堂语镜》中提出“六然训”,表明了他对处世、为人、功利的态度,并把它作为修身之警言。“修身六然”的内容较多,这里重点介绍“三然”:

淡然。“得意淡然”的箴言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看淡人生得意之事。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中国从古至今将“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作为人生最得意的时刻。除此之外,一个人若能官运亨通,财源滚滚,所求皆能如愿,这也是人生得意之时。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认为人生短暂,在人生得意之时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而言,说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话语,无非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事实上,他一生中很少遇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一个人在最得意的时候,适当地欢庆一番,不仅是对自己取得成功的庆祝,也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值得赞许的。假使在得意之时得意忘形,胡作非为,反而会造成乐极生悲的后果。《道德经》上说:“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得意时淡然,是胸怀的崇高境界。弘一大师在《修行法语》中说:贪财,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正是这三根台柱常让那些得意之人忘记自己置身何处,转而走向乐极生悲的境地。

泰然。“失意泰然”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一世,往往失多于得。失意逆事之时,切忌自暴自弃、自我作贱、自我绝望,而要自若泰然,抛弃功名利禄之心,便可超凡脱俗。心境通明,坦坦荡荡,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何其泰然也!人生真值,不在一得一失表面附庸上,而在其所为之内质。知足者身贫而心福,心富乃圣人之财,故而其常乐也。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失意的时候。比如说,你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遭遇考学落选、恋爱失败、事业受挫、家庭关系紧张,以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等各种人生失意之事。对于诸种人生失意之事,箴言告诉我们应以泰然的心态来对待。如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王彦生同志,正在他事业有成之时,突然被确诊为患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后,顾不得很好地治疗、手术和休息,仍然坚持工作一年多,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自古雄才多磨难,面对逆境,王彦生不怨天尤人,不作无用的叹息,而是咬紧牙关,奋力抗争,这才是“失意泰然”的真英雄。

超然。“自处超然”中的“自处”就是对待自己,“超然”就是达观。这就是说,我们在对待自己,对待生命,对待生、老、病、死等一切现象,要采取超然达观的态度。同时,要善于独处,超然物外,有“宁静以致远”的境地,扫事境之尘氛,亡心境之芥蒂。人常有独处之时,这就需要我们超然“独慎”,要有“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身处 “深巷”,要耐得住“寂寞”,去功名之狂躁,除利禄之烦忧。领导和同事不在场,更应自律、自省、自尊,虚怀若谷,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山中无虎”,就引“和尚打伞”之举。善于独处,超然物外,这种近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心态日渐浮躁的人们尤其重要,它是把人们从物欲横流的泥沼中拯救出来的救命稻草。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将自己的身心梳理一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人的心思才不淤塞,头脑才清醒,事事洞明,自然天成。自处超然就是要超凡脱俗,超然达观;自己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超脱,什么名和利都不去计较,特别是搞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超然更难,难在不会享受孤独。要消除寂寞,享受孤独,关键就是你必须欣赏自己,能够和自己快乐地和平相处。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能真正在自处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心灵充分舒展,做到超逸洒脱,乐由心生。

七、顺势、谋势、造势

当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史战的烟尘早已消退,但刘邦在“四面楚歌”中顺势而为,谋势而上,造势而胜的战略战术,至今无不给人以启迪。

顺势。顺势而为大致意思就是很多事情不是人能够凭自己的意愿所能改变的,要顺应事情本身的发展方向来做事情,不必强行去改变它。势是什么,就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一种潮流。趋势具有方向性,上升,下降,以及横向延伸。趋势具有惯性,走势多半会朝向原来的方向持续发展一直到强弩之末,原方向的动力完全被另一方向的动力所抵消,趋势才会朝向另一方向发展。势有大势和小势,比方说国有国运,是大势;家有家道,是小势。大势决定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英杰,小势改变一个群体、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成人,可以毁人。势如同江河,大势就是大江大河,滚滚东流,可以摧毁一切,任何阻力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对于阻挡的人和事,可以被波涛淹没,对于顺流而行的人和事,可以成就非凡。小势就是小溪,就是涓涓细流,遇坡而下,遇沟而聚,遇岩而跳,遇土而润,百回曲折,仍不改前进的方向。做人,就应学溪流,在具体的环境中,要学会委曲求全,退中求进,可以求身安、心安、神安,虽身如芥末,亦可阔达朗明,睡觉香香,走路稳稳,亦是推崇之人。顺势而为,是智者所为。只有善于制造情势,把握情势,驾驭情势,就能统领“胜势”。项羽只会用力,不会用势,而至死不明败在哪里;诸葛亮善用谋和势,从没有立锥之地,到夺得一片江山;康熙9岁就受制于鳌拜,17岁时用自己培植的势力除掉了鳌拜。

谋势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见,谋势的重要性。《孙子“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也,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里,孙子所说的形势态势,暗指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势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力量,而且是极为强大的力量,强大到万物莫能挡。孙子认为,只有对敏感起来,能够蓄势、夺势、顺势、借势、造势,才能无往不胜。否则,障于一木,不见森林,惑于一时一事,虽然在某一方面或局部先声夺人,但如果大势已去,也是难挽败局。有势者乘势,无势者谋势。孙子说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在这里,孙子借用之性,对做了形象生动的概括,阐明了中国战略的任势思想。高明的将帅轻而易举地战胜对手,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力量拼到极限,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力量的位置和形状,即通过力量的战场部署和作战编成,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推滚下来那样,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最后战而胜之。

造势顺势而为仅有谋势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造势,方能成事,成大事。有的时候,即使没有谋好势,你造势出色了,同样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造势,就是在无势可利用的情况下,自己制造出一种形势,以利于达到目的。因形而造势,因势而驭行。造势常常用无中生有、弄假成真、欲擒故纵、沟通协调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一种态势,然后图谋实施自己的方针,也是做局的一种。造势是一种高明的战术,通常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自己的“局”中。“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顾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孙武认为,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是十分险峻,他们抓住的时机总是非常短促。水是很柔软的,但是它却可以冲走石头,可以滴水穿石,那是因为水造了一种势。显然,造势可以大大增加我们的力量。对于强者,造成险峻的态势可以以更小的代价来获取胜利;对于弱者,更需要造势来协助自己取得成功。虽然自己的实力不能在短时间里面由弱转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造势来使自己变得不可战胜,并迅速给予敌方致命的打击。古人探索总结的造势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借助外界的支持、推荐、合作来达成目的;知彼知已,只有互相了解,才能给以对方需要的利益,借势才能成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眼下你要成就事业,干好某项工作,那么你就要借助媒体宣传,营造舆论;邀请上级领导视察有亮点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主动跟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支持;通过第三方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引起领导机关重视;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成绩,取信于群众。

八、知恩、感恩、报恩

佛法上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感恩报恩。知什么恩?知父母、师长、社会、国家恩德,进一步感恩、报恩。先想一想哪些人对我们有恩?想即是思,把事情想通了,就能心开意解,心中感到清净、宁静;如果道理想不通,生活便容易落入烦恼当中。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袁于今《西楼记·卫行》: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比如,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

知恩“知恩”就是知道别人有恩于自己,都要始终铭记于心,做到“没齿难忘”。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叶落归根,是为了感恩大地曾经的滋养;乌鸟反哺,是为了报答母亲当初的哺育,心存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个人在接受他人帮助、受惠于他人后应该感受到他人的真切之情、关爱之心,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简单的帮助,一句简单的提醒,一份不多的捐赠,我们都应该从中感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友善,感谢他人给予的温暖。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我们在刚接受别人的关照时还心存感激,可是时间久了,就把别人的关照视为应该如此而心安理得。这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知恩之心钝化的现象,是要不得的。人要保持感恩之心,就一定不要忘记曾经得到过的恩典,并且经常地用这种甘露来滋润着自己的心田。别人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接受玫瑰者更应该受人之惠心存感激,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世上的光明和温暖,并把这种光明和温暖传递给更多、更需要的人们。

感恩。这里的“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个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比知恩来的要深,是对世事产生的一种美好感情,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做人的根本。每个人都心存感恩,这样,人生才会充满阳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乃至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报恩“报恩”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一个受惠于他人的人,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回报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人才会变得豁达淡定,宽容慈善,坚毅从容,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报恩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努力干好工作,有所作为,不再让他人操心;对恩人直接以语言和物质的东西进行酬谢,表示报答之心;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等。从而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辐射效应。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九、想事、做事、成事

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郑培民同志讲: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都把做事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党员干部,事业的舞台大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多了,更要很好地想事、干事、做成事。孔子倡导事思敬;旬子呼吁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雨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朱熹则要求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等等。无论是干部还是平民,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大事,不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厚望。因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干好一项事业,必须坚持谋事为先、干事为重、成事为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达到自身素质得提高、本职工作结硕果的目的。

想事所谓想事,就是对事情有所思考、有所谋划。“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件事情能否做、怎么做,依靠哪些人去做,身居核心岗位的人,都应该心系职责,权衡利弊,深深思考,细细谋划,而且要做到时时想事、事事皆思,思则有谋、谋则有道。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在工作中,要多思考、会思考、善思考。思考是参照对比的分析过程,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汲取过程,是锤炼升华的提高过程。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重多请教、多交流,向老同志请教,和新同志交流,向领导请教,和下属交流。听意见、纳建议,通过细致分析,做出理性判断,使决策更科学、办事情更稳妥。与这种要求相比,不少人存在较大差距,常常是“心里懒想事、脑中不思事,以至不明事甚至无所事”,进而导致前进没方向、工作低标准、人生没目标,做人不追求境界、做事不遵从标准,事情做到哪里算哪里,单位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否完成,统统不放在心上,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想达到目的根本是不可能的。

做事所谓做事,就是把我们精心思考、谋划的想法付诸实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在当今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带头做事,力求“平时事情干在前,险时难时冲在前”,而且要踏踏实实、千方百计地把应该做的事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带出好队伍、育出凝聚力。网上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年轻去问一个智者做事有什么秘诀,老人的回答很值得我们思考。智者说:年轻人,我用经验告诉你,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精力;能做得‘有声无色’的人,说明他有活力;能做得‘无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魄力;能做得‘无声无色’的人,那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事至无声无色,方显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境界。

成事。如果说想事、做事是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那么成事就应当是终极追求。想事、做事,是成事的基础和前提,而成事则是一个人德才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奋斗目标。成事,就要用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在,在我们周围的确存在“闲人在扰事,庸人在误事,懒人在坏事,难以干成事”的现象。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办成了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把坏事办成了好事,有些人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有的人办成了好事,自己却出了事,最终也坏了事;有的人为了自己没有事,一天到晚不做事,最终把单位的好事拖成了坏事,把工作的小事推成了大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时下整顿的“四风”问题当是因根恶首,期待着在整治中彻底得到根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坚持做职责范围内的事,做群众急需办的事,做多数人受益的事,做起长远作用的事,就能够干成事,干出一流的事,就能够赢得领导和群众称赞,而无愧于人生,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十、正心、孝心、恒心

心为官之思。有人设一字谜:一钩残月带三星。请问:谜底是什么?答案真有趣:是“心”字。古贤今人对“心”的论述很多,可谓是比比皆是。比如,心有粗细,“粗心”是失败的最佳向导,“细心”是成功的出色伴侣;心有良莠,“好心”才有好报,“花心”行为不足取,“坏心”害人又害已;还有心有冷热,“热心肠”、“冷心人”;心有软硬,“心慈手软”、“铁石心肠”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心态即精神状态,精神支撑。总之,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当老板,都应该有良心、公心、诚心、爱心等,但当前,尤其要具有并修养好正心、孝心和恒心,从而巍然屹立于天地间。

正心正心出自《礼记·大学》的“八目”中的第四目,处在诚意与修身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心有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不良情绪,将会影响人的道德意识,使心不得其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是讲,《礼记·大学》对诚意正心心性修养的阐述,指出了在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中,人们的意识和心理的重要意义,要求人们既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去真诚地追求,还要注意排除原来思虑中的各种干扰。王阳明在《大学古本序》中说:“正心,复其体也。……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简而言之,诚意正心就是确立自己的良心本体,立德的关键。正心在现在的表现是“处事公心”。所谓公心,是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意,有公正、公平的意思。综合中西方的解释,“公心”就是在公平的环境下,为同一个目标,对共同利益的重视、维护程度和责任感的大小。无论是官员职工,不是平民百姓都要有公心,就是对任何事情要把“良心放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领导干部有公正心才有凝聚力、亲合力、战斗力,大家有公正心,关系才亲密,社会才和谐。

孝心古人云:孝为百善之首。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以及对党与人民忠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经地义,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周礼·地官》中强调:“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孔老夫子则认为孝是“德之本”,最大之罪恶乃不孝。几千年来,孝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孝被视为大逆不道,是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容忍的。孝顺是人最普通、最珍贵的感情,为人之子,父母授之肤发、身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岂可不孝不顺?虚心向善,定有大成。古今中外,对国家大忠之人,往往都是大孝之人,宋代的岳飞,近代的鲁迅,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这样。可见做人处事,字当先。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收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他的答复出人意料,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和老人!。他的话言简意赅,感人心魄,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仿效。

恒心我们从小都学到一句受用终身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小就看过或听过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事:愚公移山,恒心已经恒到了子子孙孙。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如果能坚持下来,那就是了不得的恒心。易经不仅强调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恒心,去坚持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更要恒久地保持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恒德。恒卦九三爻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也就是说,人要有恒心,而且要懂得守恒之道,一以贯之地保持良好的品德并不断提高,否则,将会很羞愧,甚至在社会上无所容身了。可见,人生各个阶段的修炼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需要人持之以恒才能得以实现。恒也表示一种常态和平常心。需卦的初九爻: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也是指处事要怀着平常心,既不冒进也不延后,平和从容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业有成,那么就怀着一颗平常心,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且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如果想做人有所成就,那么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品德。恒心恒德,何愁大业不成?只要我们具有“恒心”,办事才会“专心”,“心扉”才敞亮,“心劲”才充足,将“爱心”献给人间,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星球,才真正不会成为“心灵”的荒滩、生命的沙漠,而到处充满“心”的雨露,“爱”的阳光。(文中参阅了网上部分作者的观点和内容,在此致以深深谢意!)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温情无忌编辑

  

刘选启文集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