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笑论人生 >> 知足与知不足之浅论
    
  双击自动滚屏  
知足与知不足之浅论

发表日期:2014年1月26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4190 次

知足与知不足之浅论






 

现在,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人们谈论人生世事或闲来聊天时,总喜欢文绉绉地讲“知足常乐”,或“知不足亦常乐”,以显示自己有文化含量。其实,在这些人中,确有不少人对“知足与知不足”的意思是明白的,运用起来也是准确的,但仍不乏有人对“知足与知不足”的含义和运用是不那么清楚明白的,更不论什么辩证不辩证了。对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知足与知不足”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结晶

知足与知不足之所以被人们当作精华,视为“座右铭”,是因为它语出经典,是古代先贤总结出的人生智慧“大餐”。知足语出《老子·否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指对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要知道满足,不能贪求。知足才不致受屈辱。这里既包含明哲保身的思想,也蕴含着抑制非分欲求、保持身心和谐的合理内核。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何时该终止自己的欲望,怎么样才能终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及时终止无穷的欲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有由知道满足而获得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知不足则是语出《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意是说,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疑难和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努力学习;知道了疑难和困惑,才能反过来增强自己,提升素质。知不足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学问、对事业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可见,知足知不足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它们真正统一起来,才能不断地从这些经典中获得智慧和力量,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身心的平衡和谐,才能做到像国学大师张载在《西铭》中所说的那句话:存,吾顺世;没,吾宁也,才能像老子、庄子那样忘我、超然,逍遥自在,在世的时候尽职尽责、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离开人世的时候心安理得、问心无愧、死而后已。

“知足与知不足”是一种人生的内在动因

知足与知不足为什么对人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又充满魅力呢,是因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正所谓知足者常乐、知不足者亦常乐,能抑制人们的那些偏离正常轨道的追求和欲望,让人们回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中;能激发人们追求事业、提升修为的热情和干劲,使我们的人生更具有价值。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有非分之想,才不会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才能避免在无止境的欲望中备受煎熬。淡泊名利并不容易,因为贪婪是人的本性。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是两个之间的冲突,通俗地讲就是善与恶的冲突。人自身的矛盾轻则会使人心理失衡、焦虑不安,重则会导致人格分裂、精神失常、杀人、自杀等。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即修身克己修身克己就是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服自身弱点、抑制自身贪欲,就是要知足,在知足中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知不足者常新亦常乐。只有知不足才能保持继续进步的动力,才不会意志消沉、得过且过,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干劲和持久的革命热情。一个人做到知足不易,做到知不足更难。要知自己的不足,就要像古人讲的那样,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比然后知不足、查然后知不足,知道不足以后就感到有一种危机,有一种恐慌,有一种压力,就能够变危机为机遇,变恐慌为沉着,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去发愤努力,拼搏进取,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去干好自己的本职,创造一流的业绩,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何况,知足与知不足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知足中查找不足,在知不足中有所满足,在知足中快乐,在不足中奋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活力,生机无限,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知足与知不足”是一种人生的标准量度

知足与知不足既然如此重要,富有意义,那么就不能停留在议论上,而要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灵活地加以运用,把握好知足与知不足的标准度量,为我们的人生增加活力与光彩。说得更简单明白一点,就是要选准“比”和“知”的参照系,知道与谁比,比什么,怎么比,然后才知道“足”与“不足”的问题,知道了足与不足的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采取对策,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获得最佳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的“比”法,得出的“知”也是大相径庭,不可能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则要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方能奏效。人们说,知足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境,关键就在于他知道在地位权力、名誉利益等方面与自己低的少的人比,与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比,就感到了满足,特别是与自己职责要求、应作的贡献,以及领导和群众的期待比,自己所得到的权力地位、名誉利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付出,比他们好得太多了,应该感到非常的知足和满足,不应该过分地去追求和获得物质利益方面的东西,而应该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为。比如,你是干部,与当农民、工人的同学比,你应该是佼佼者;你是主官,与一般干部和群众比起来,你的待遇比他们强多了,你应是出类拔萃的。这样一比,你应该感到知足、骄傲,就更增加了干好工作、报答组织、社会和群众的压力与动力。因为,岗位职务和名利待遇是组织上考虑的事,履职尽责、干好工作是你必须做的事,千万不能心浮气燥,而要脚踏实地,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假如你在这些物质待遇、名誉利益方面总是去与比你高的大的好的比,那就会感到自己吃亏了,得到的太少,心理的天平就要失衡,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说不定还会走上一条违纪违法的不归路,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毁了事业不说,还要遗祸于家庭和他人。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一定汲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

人们还说,知不足是做人的准则,处事的基础,关键就在于他知道在人生追求、工作事业、能力素质和为人修养上与那些比自己有理想、贡献大、境界高的人比,那就会感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多少,从而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谦虚好学,增强素质,恪尽职守,干出一流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人生的追求、事业的发展、个人的修为是无止境的,只有与先进比,向标杆看齐,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修养、能力、贡献之不足,差距之所在,知不足而发奋,勇于拼搏进取,赶上和超过他人,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相反,如果我们老是和那些职务低、能力弱的同志比的话,那就越比越觉得自己的贡献大,组织上给予的少,群众的评价不高,好像谁亏欠了自己似的,比的结果自然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是骄傲自满、趾高气扬,就不会把组织和群众放在眼里,说不定还比掉了人生追求,比掉了工作热情和干劲,比掉了人格魅力与修为,弄不好还会比出问题、比出祸害来,到那时恐怕就会后悔莫及。

总之,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而人的生命短暂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何况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让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意义,那就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事业追求和人生修为上,即平常所说的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有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迸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而决不能让它空耗在名利追逐和纸醉金迷上,碌碌无为而懊悔;人生的道路上是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羁绊和坎坷,前行的过程本来就很不容易,假如我们再背上名誉利禄的枷锁,没有了精神动力,那就像在雄鹰的翅膀上缚上金钱,它就不能展翅在蓝天上翱翔,只能在低空徘徊,假如我们能卸下这些名誉利禄的枷锁,多一些内在的精神支撑,那就像雄鹰展翅蓝天一样,轻松自如,飞得更高、更远;人生是变化莫测的,何况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去穷尽它,做到尽善尽美,而应该主动地顺应时势,适变善变,脚踏实地干点实事好事,提升一下自己的修为,克服缺点不足,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无限的正能量和耀眼的光芒,让无限的欲望变成有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贡献,而决不能浪费在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和妄想之中,毫无建树而抱憾终生。

人生果能如此,岂不足矣,岂不快哉!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温情无忌编辑

  

刘选启文集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