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笑论人生 >> 善于在学习领悟中增长智慧(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善于在学习领悟中增长智慧(刘选启)

发表日期:2013年7月15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4188 次


善于在学习领悟中增长智慧

作者:刘选启

编辑:心缘之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先贤留下的经典很多,《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闪烁着先贤圣祖的聪明才智,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智慧财富。可以说,《易经》是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蕴藏着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而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乃是《易经》的智慧。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有志者,干事创业,最需要的是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基于此,我把《易经》中的智慧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个个字,这就是:象数理占、时位中应、元亨利贞、吉凶悔吝、刚柔几大、变谋和行,和大家一起分享,愿你能有所启发,获得收益。

一、象、数、理、占

凡是熟读过《易经》的人都会知道,《易经》是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构成的一部经典著作。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情态,数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信息函数,理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秩序,占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和应用的过程。《易经》可以看作古人认识世界方法的结晶,既包含着“古之遗言”,又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象”是易经的基础、核心。《易经·系辞传》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指形象、象征的意思,意思是说,易经这本书就是象征,所谓象征,就是模拟万事万物的形象以喻意。易经八卦图有八个基本的经卦--乾、坤、兑、艮、离、坎、震、巽,就取像于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成分,分别征天、地、泽、山、火、水、雷、风,有这八种元素的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万事万物。伏羲神龙最初作八卦,是为了指导农牧生产,以简单的符号挂在树(墙)上,让农牧民一看就知道当天的气候,出行是否顺利或者有所收获。所以,易经一开始就是为社会、为百姓、为生产服务的。后来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趋于完善、丰富和发展,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等社会领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易经八卦还有多种象征,如:乾象征父、首、君、王,坤象征母、腹、牛、众,震象征长男、足、大马路,巽象征长女、鸡、木头、进退,坎象征中男、耳朵、豕危险,离象征中女、目、雉(野鸡)、太阳,艮象征少男、手、狗、小路,兑象征少女、口舌、羊、巫,等等。后来,周文王又由八经卦两两相叠组成了六十四卦,对三百六十四爻赋予了意义,囊括了宇宙天地、自然世界、社会人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有像就有数,有数就有像,理亦在其中矣。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看像,是有道理的,因为天文地理、社会人生都是像,看天文地理、看社会人生就是在看像,然后从看到的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和结论,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动,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意义。

“数”也称为“术数”。可以说,数是打开易经神奇大门的一把钥匙,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人三才、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联系卦象来看,每个卦象都有相对应的数字,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所画,而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制,也称文王八卦图,相对于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更强调了人在宇宙运动中的重要性。后世在对八卦的运用上,多取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方位;先天八卦注重自然,后天八卦强调人与自然相同的重要性,将二者结合就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完整系统。“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说明象和数实为一体,密不可分。数的意义是伟大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代码而已,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应用上更是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现在的时代就是数字时代,如 “数码电视”、“数字电影”、 “数字显微镜”、“数字望远镜”,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它可以将所有的图像、文字都可以转成数字信息储存、接收和发送,而古代易经的象数之学也是研究图像与数字的关系及应用之学。先天八卦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方位是:乾西北、兑西、离南、震东、巽东南、坎北、艮东北、坤西南。在易经系统中,阴和阳是永恒的主题,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之分,数亦是如此,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可见,数在易经里的重要。

“理”就是“易理、义理”。它是用来解释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万物变化的原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活动的道理。《易经·系辞传》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超乎形体之上的,是精神层面的因素,人类在宇宙中是那样的孤独,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道”学对宇宙及人生的解释,恰好能让人类找到心灵上的慰藉。易经本是一本占筮的书,内容只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但是古人将易经的思想去看待万事万物,就形成了以易经为基础的宇宙观、政治观以及人生哲理等哲学上的见解,这也就是易经成为“群经之首”的原因。现存的易经分经与传两个部分,经由分上、下两经。传由《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组成,又称作“十翼”,它包含了孔子(其实是历代先贤)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事万物无非是阴或阳的属性,生理分阴阳、明暗分阴阳、虫石草木亦分阴阳等等。阴与阳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互依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阴阳是互相的。宇宙万物就是在阴与阳的矛盾运动变化中生息不止。天、地、人三才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等,也是易经重要的哲理概念。

“占”就是指占卜,就是根据易经的原理进行推测、占算的方法。通过易经占卜的方法,预知、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易占的实际意义。所以,占卦是在学习或研究易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占”放在象、数、理之后,并不能说明占卦不重要,不会占卦就等于没学过易经。只是,如果世人太执着于用易经来占卜,而忽略了易经其他方面的内容,那就太贬低易经本身的价值了。孔子五十岁学易,他是不主张占卦的,后来被荀子总结为“善为易者不占”。说明,精通易经的人,不靠占卦也能通晓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但是孔子肯定是占过卦的,而且很善占,在系辞传中有专门对占卦方法的解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再者易经具有象、数、理、占四个方面的功能,放弃占卦,就等于放弃了四分之一的功能,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易经。需要强调的是,占卦不等同于算命,也不能归于迷信的范畴,占卦得出的卦辞、爻辞、彖传、象辞,加之用体用关系、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对所测的人和事进行推断,为其指引一条道路、一个方向,或者提示一种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包括注意的事项等,绝不是单纯为了算命,而是告诉做这件事的吉、凶、悔、吝。也许人们对于易经的误会就在于占卦上,对于占卦的误会就在于社会上有太多的“江湖术士”将易经作为谋取钱财的工具。所以,一说到占卜,大家就有些避讳,是谈占色变。

二、“时、位、中、应”

《易经》中使用了许多特有的术语,强调“时、位、中、应”的观念。时是“时机”,位是“场合”,中是“合适”,应是“反应”。“时位中应”体现了易学的思想智慧,教人深刻地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主体的行为,使之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与时偕行,坚守中正之道,应乎天,应乎人的境界。今天,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取得最佳效果,同样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时,指时间的变化。“时”在《易经》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易经》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包括时间、时效、时机、时序、环境和条件等。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均体现事物在特定的“时”中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易经》意在“推天道而明人事”,指导人们对环境和时机做清醒的把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对人们来说,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空间的变化还可以用人力变通的话,那么时间的变化有时却是非人力可以挽救的。因而不失时机是做人做事的一条基本原则。《易经》的“时”往往与信息——消息相联系。《丰卦·象辞》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为客观世界阴阳盈虚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消息”意同消长,客观世界阴阳盈虚变化的情况就是信息。时间的推移、变化蕴藏着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艮卦《彖》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意思是,艮抑止之意,该止的时候就止,该行的时候就行。无论行止,都要适当而不丧失时机,把握好这一原则,前途就会光明。“时”具有一维性,是最宝贵的财富。苏轼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机会是人生事业发展与成功最好的外部条件。时机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共性中的个性,只有善于捕捉才能抓到。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着。”有一句格言也说得同样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因此,我们应对这种高度敏感、高速变化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利用时间,提高时效。比如,前些年我们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四早”经验,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就是利用“时”的无限威力提出的切断“非典”传播途径的科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位,指位置,是空间的变化。《易经》中“位”字多见,“位”是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条件。“位”的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系辞》上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意思是说天和地都有自己的本位,易道就运行在其中了。“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意思是说天地有设定的位置,圣人有成就事业的能力。《说卦传》“天地定位”,意思是说天上地下有确定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位”,就是指方位。《系辞》里还说“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意思是说圣人最大的宝物,是权力地位。怎样守住权位呢?就是施行仁政。《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中分阳位、阴位,每一卦从下往上又分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上位,奇数位为阳位,偶数位为阴位。如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为“得正”,主吉,反之则不得位,多主凶。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有其空间基础,具备这个基础,则往往成功,失去空间基础,则往往失败。艮《象传》:“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说两山并立,象征抑止,故称艮卦。君子因此所思所虑也抑止在适当场合,不可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把《易经》放在人事哲学之中,它最根本的就是讲一个“位”字。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有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之后,有没有守住这个位?能不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卑高以陈,主从位矣”,是说我们处在高位上就要做主,处在低位上就应该辅助。当然,不是说处在高位就可以忘乎所以,高高在上,满脸骄傲,见到谁都指手画脚的。我们要随时从“位”中跳出来,回到平等的社会中来。处在高位的人,一定要随时反省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谦虚下来;处于低位的、被领导的人,一方面要服从他人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随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自弃,仍然要有一颗平等心、平常心。可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一定要认清自己,找准位置,能够知位、守位、不越位,最后能够不失位是多么的重要和不容易。

中,指居中,中道。《易经》贵中,更贵“中正”。六十四卦中,二、五两爻为中位,不管阴爻还是阳爻居中位,皆吉。在泰、益、变、夬四卦爻辞中曾经五次提到“中行”,即“按中道而行”。“中国”就是以“中”立国的国家。如果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那就是既得正,又得中,称“中正”,为大吉。如需卦九五《象》云:“酒食贞吉,以中正也。”“中正”也称“正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喝酒吃饭守正道可获吉祥,说明处于中位,处境优容。这在告诫人们,即使是放心地等待可以享受的美酒佳肴,也仍然要提高警惕,坚持中正的原则,才会有好的结果。《易经》中所包含的“中”的概念和思想,是蕴藏在象里不易被人发现和理解的,孔子作《易传》将其发掘出来,把“中”的意义阐发明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运用。《论语》中记载,孔子称“中”为“无过不及”,为“允执其中”,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中庸》记载,孔子把中称为“时中”,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的“忠”字造得非常有智慧,是“心”头上放着一个“中”字,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心里要始终铭记“执中”和“守中”。因为“中”者,自然适度也,即按照自然法则使事物各得其所。“执中”就是不偏不倚,避免“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化、片面化、绝对化的思维和行为,尽量在两种相反的矛盾因子中,找到两极的结合点,即联结两极的、能够把两极都带动起来的那个结点、中介,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才能多维多向地开展活动,空间的回旋余地大,化解阻力的因素多,使我们的活动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守中”,就是以中为度,不即不离。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再多,说来说去不如守住一个“中”字。“守中”的核心是顺其自然地守“度”,用动态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各种联系和变化,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度”的“刻度”,保持重心,保持平衡,以使自己处在最好的位置上。邓小平同志在处理国内外若干重大问题上,运用“执中”与“守中”的哲学思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深刻地体现出他的高明领导艺术。

“应”,就是交相互动。就是相互呼应、互相闻风而动之意。宇宙间阴阳缺一不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万物都是相应相生。《易经》中的“应”既表达了“位时中”是指导人的行为的三个重要概念,事物要保持在完善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位势,恰当的时间,又是“应呼天,应呼人”在“位时中”的体现。恒《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意思是说,恒,就是恒久,阳刚居于上,阴柔居于下。雷厉风行,二者常是相辅相成而不停地活动,既能谦虚地顺从,同时又能积极地行动,刚柔相济。刚柔有序,上下顺应,此即天地恒久之道。天道如此,人道亦然。《周易·彖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上观天之文饰,可以察知时间(四季交替)的变动;下观人类文明,可以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这种应呼天,应呼人,用文明化成天下的思想具体展现在“相应”、“感应”、“因应”、“顺应”的内容中。“相应”,既是事物同类呼应,各得其序,不相逾越,相聚和谐,又是事物因果变化的机理形成的内在呼应、秩序、增势、和谐循环过程。“因应”就是按道理、按规律去行事,实质就是“因道而行”。做人做事需要借助于两个助力:一个就是天,一个就是人。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天所帮助的是因应客观规律的人,人所帮助的是因应诚信的人。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自己的条件,摆正自己的位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握和因应规律,及时进取。“感应”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感是主体,应是客体。做人做事要以自己内心的至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德行感乎人心,得到众人的信任支持。“顺应”,就是顺从时代的潮流和时势。大有《彖》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应乎天而时行”,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逆流而动;“元亨”,就是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三、“元、亨、利、贞”

《易经》六十四卦,以乾为首,而乾卦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比喻人生和宇宙哲理。既然乾卦全篇都是讲龙的,那么其“卦辞”一定是对龙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元亨利贞”就是乾卦的四德,其实也是易卦的四德,因为在许多卦里都讲到“元亨利贞”。孔子在《文言》中是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就是说:“元”是众善的魁首、起始,“亨”是众美的集中、会合,“利”是道义的和谐、统一,“贞”是事业的基干、中心。由此可见,具备了这四种美德才可以称得上是“正人君子”,才能实现“崇德而广业”。

“元”为大、为始。元在易经中所表述的意思是多方面的。比如,元是宇宙的本能,指原始的、原来的、固有的。《彖》是对卦辞的解释,统论一卦之大义。关于“元”,《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是天地万象的起源,指开始、生发、第一等。《文言》是对卦辞爻辞意蕴的进一步阐发,并着眼于人事的应用。元还指畅通,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事物的发展、壮大等。就现代而言,元还指元首、领袖、领导、老板等人物。关于“元”,乾卦《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元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开始、创始、初始,即物生之初,生为物之本性,于人尤甚。天地初开以后万物也创生了,这种情景就是“元”。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起好步,从而确保有一个好的开端,扎实的过程,美好的结果。否则就可能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业难成。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刚进取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最突出地体现在“元”上。那么“元”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元”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还是一种才识,是三者的统一。“元”作为一种品格,就是一种富有好奇、怀疑、探索、求实、自信的心态。“元”作为一种胆魄,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的胆略和气魄。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具有登高望远的眼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满现状的超前意识和突破常规的改革精神。“元”作为一种才识,就是具有开拓性思维和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出创新思想的能力。“元”的精神,就是品格、胆魄与才识兼备。

“亨”就是亨通流畅。亨说的是物质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乾卦《文言传》“亨者,嘉之会也”。亨的天道层面的含义是万物之通,人事层面就是嘉美荟萃,井然有序。亨,在六十四卦中,除了单独使用之外,经常和“吉”字联用为“吉亨”,表示吉利、通顺的意思。人的身体气血不通就会生病,地球也是一样,停止运动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文王演绎八卦就是一种隐喻和暗示。“亨”强调了做人、做事也好,解决矛盾问题也好,都必须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要亨通,不能出现梗阻和障碍。亨通问题,就是我们平常据说的步调要协调一致的问题。“亨”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指供奉上天、供奉祖先的供品,泛指各种祭祀活动。祭祀对上就是要祈求保佑,能够得到幸福快乐,对下就是彰显统治者的诚信精神,为民祈福、谋利,达到团结、教育和引导人民的目的。同时,相反相成是《易经》的一种智慧。泰卦是天地相通。《泰卦》卦象是乾下坤上,天在下,地在上,这似乎违背了自然规律,其实不然,它是上上卦。天属阳,地属阴,阳气是上升的,地气是下降的,结果二者能相交,相交则相通,相通则亨。泰就是平安亨通的意思。泰《彖》解释说,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人与人之间沟通有方,交往顺畅了,人缘就会亨通,就会出现相互信任与理解、志同道合、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局面。相反,否卦是天地不交。否卦卦象乾上坤下,好像符合正常的自然秩序原则,但是,《否卦》是六十四卦中的下下卦。因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结果不相交,阴阳不合,阻滞闭塞。所以,否《彖》解释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就是说,天与地不交,上与下不交,必然会出现天灾人祸。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性是平等的,但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处在上位的人不能养尊处优,而要屈尊就下,“则忧其民”,了解和体察下情,为民多做点好事、善事;处在下位的人,也要“则忧其君”,替领导、替他人着想,从而促成上下互通,上下和谐,万事亨通。

“利者,义之和也。”《易经》乾卦中“利”字的义与别处略有不同,“利”单独成义。“利”不是利益的利,利为宜、顺利,引义为和。利的意义非常重要,比如用兵起事时间要有利、地点要有利、气势要有利、人心更要有利。《周易·文言传》云:“利者,义之和也,”说的就是道义的和谐。又云:“利物,足以和义,”意思是普利万物,足以和谐道义。《易经》提出了“大和”的思想,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说,天道在变化,万物生成也就有各自的性命,常存常合,才利于正固。出而为万物之首,君主尊临百姓,天下各诸侯邦国,全部安宁太平。“保和大和”就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和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人合一的良好局面。《易经》把“大和”作为和谐的最高境界,揭示了阴阳协调、刚柔互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活力源泉。把“天人合一”作为“和谐”的最高目标,追求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因为天人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天人之间具有相成、互补性。如《易经》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表明“天之道”与“民之故”是存在着内在统一性的,人们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引申出人事应遵循的法则。“保和大和”,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序卦传》云:“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意思是说,要想突破闭塞的不利局面,人和人之间必须紧密合作,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天下大同。作为上位者,求“和”、求“利”的主要目的不光是致力于减少或避免人力的内耗,而且是把个人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众人的能力和优势,让每个人的力都作用于相同的事业,指向共同的目标。

“贞者,正也,一也。”“贞”是在《易经》里面强调最多的一个字,六十四卦中,有一百多处被提到。贞在《易经》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正”;二是“一”。《系辞下注》云:“贞者,正也,一也……尽会通之变而不累于吉凶者,其唯贞者乎。”无论做人做事都必须做到贞。贞有贞固、贞正、贞洁、贞节、贞操等多种意义。贞固就是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见异思迁;贞正就是坚守正道,不唯利是图、奸佞欺诈;贞洁就是洁身自好,不贪腐、不堕落;贞节就是克勤克俭,不挥霍、不浪费;贞操就是高风亮节,不迷恋酒色、骄奢淫逸。其中,“正”是“贞”的精髓。《卦辞》曰:“需,有孚,光亨,贞吉。”有孚是有诚信,光亨是广大光明、亨通顺遂,贞吉是守持正固、吉祥如意。关于“贞”是“正”,见诸于许多学者的论述,如程颐《易传》:“有孚则光明而能亨通,得真正而吉也。”“正”就是德高,君子德高才能服众,诚如师卦《卦辞》所云:“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守持正道,以贤明中正者为统帅,是吉祥的,没有灾祸。“一”是“贞”的重要含义。“一”就是固守。不累于吉凶的秘诀就是守“一”。乾《文言传》曰:“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说的就意是,贞是天人诸事之本,正固守本,足以成就事业。老子说:“王侯得一而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万物只有遵循“一”,才能保持自己应有的存在之方,调动一切潜力,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功用。“正”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简而言之,就是脱离了权力控制和利益驱动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以自身的人格、品德、学识和工作态度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属,对下属的工作予以指导和鼓励,让下属能从自己身上学习更多有用的经验和资源。“一”也是执行力,在落实政策中要“一”以贯之,“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政策“初一、十五不一样”,就和没有政策一个样。假如朝令夕改,令如戏言,那就会造成执而不行,行而不力的漏洞,甚至还要损毁我们的威严,损害我们的事业。

四、“吉、凶、悔、吝”  

整个《易经》六十四卦,只有“吉凶悔吝”四个变化,易经中卦爻辞多以“吉吝凶悔”作为卦爻的结论,也反映了人生吉凶成败转换的特点。四个之中只有一个吉是好的,其余三个成分都是不怎么好的的。悔吝是小凶,不是大凶,不好,也不是太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不动则已,一动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三都是不好的。人们做人做事的结果,必然会处在其中之一。所以,了解这种转换对把握人生大有好处。     

“吉凶”要特别注意。天地间的事不是吉,便是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不好不坏的。不好就是坏,不坏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没有赚钱也没有赔本,在你认为没赚没赔,没赚没赔就是赔了,赔了精神,赔了时间……所以没有不赚不赔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间的现象只有两种:不是吉,便是凶。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你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对待了。

“悔吝”都是指小过失。人犯了小过失,总是担忧而有所顾虑,“悔”的意思是内心忧虑而思补过,“吝”的意思是口头宣称而不善补过,或者借若干理由而不愿承认过错。悔吝是居于吉凶两者之间的,但“悔”趋于吉,“吝”则趋于凶。悔吝虽为小过失,但小过失往往是大过失的前奏;而且愈是小的过失,愈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想不造成后来的大过失,便要在防止小过失上下功夫。一个人在动静之间,在邪恶之念初现时立即能“悔”,由悔生吉,便可以避免由吝生凶。这样,吉吝凶悔的回圈律,就被悔生吉所取代,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任何决策,难免有小疵,应该由心中的悔,代替口头的吝。吝是感性的产物,悔是理性的产物。人们做事不能循感性路径,那样易生凶事,所以要用理性战胜感性。

人生的变动和宇宙变动相似,处于吉顺的时候,难免由于一切顺利而放纵、傲慢,更因“满招损”而导致若干失误;犯了“小疵”之后,往往不能立即纠正补过,却藉口各种理由,以资搪塞,或者嘴上说要改过,却依然故我。于是小过失变成大错误,由“吝”而“凶”。“吝”的意思就是“找藉口”,或者口头上说改过但无实际行动,其实并无悔改之意,随后继续犯错误,最终坠入“凶”境。凶运一到,这才从心里警惕,开始有悔过之意,从而采取积极措施,时来运转,人生事业才出现吉顺的现象。

《易经》说“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忧就是忧愁、烦恼。虞就是思虑,脑子不停地想;用脑筋叫做虑。用脑也很痛苦,一个人要不痛苦,什么都不要想才好。不用脑筋,只睡觉,睡醒了走来走去最舒服。但是那很难做到,绝大多数人都要用脑筋;只要用脑筋就有忧愁,就有烦恼。所以说“悔吝者,忧虞之象也”。由此可知宇宙间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吉凶悔吝”四个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会有烦恼,心理上就会有得失,得到了高兴,失掉了痛苦、烦忧。“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所以古话讲,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就知道慎于动。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这里的失与得,不仅是利益上的失与得,更重要的是道义上的失与得。利益上的失与得与凶吉不成正比,有时得是吉,有时得又是凶,俗话说的“吃亏是福”就是这个意思。道义上的得与失与吉凶是成正比的,得道则吉,失道则凶。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事物运行和变化的内在规律。认识并且按规律办事,就能顺利;不认识或者偏离了规律,甚至逆规律而行,那肯定要失败。“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易中卦爻辞中,经常出现吉、悔、吝、咎、凶等。悔吝是介于吉凶之间的。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趋凶。忧虞是介于得失之间的。忧,将得而尚未得;虞,将失而尚未失。“失得忧虞”,失了便是忧,忧了便是得,得了便是虞,虞了便是失,失了再忧,“失--忧--得--虞”,循环往复。 

《易经》还告诉我们:“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爱恶相攻而吉凶生”,是因为人的爱好和憎恶,也就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我们在教小孩子时,说老虎那么凶恶可怕,梅花鹿那么温顺可爱,所以就有了爱恶相攻。其实,这都是人的偏好。人的生死,也是一回事。生死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有生就有死,但一般人都是贪生怕死,好生而恶死。所以,有了这个贪生怕死的过程,遇到生,你就觉得很吉祥、有福气;遇到死,走向衰落,你就认为是祸事、是凶。所以,吉凶祸福产生的根源,就是人心的爱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的原因,是在于有亲有疏。心里面对人有了远近亲疏之分,那么,悔吝就由此产生了。比如本来应该亲近的一些人,可是你把他疏远了,就会产生后悔的感觉;本来你应该疏远的人,恰恰天天和你在一起,不是冤家不碰头,就会产生“吝”,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在生活中怎么避免“生悔吝”呢?那就看你怎么取、怎么舍了。如果能做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你就会很轻松、很自在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真情和虚伪之情相互掺合在一起,就会有利害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是真诚相待,那么一起做事就能形成双赢,乃至于多赢,就不会有害。如果大家都是以虚伪相待,虚情假意地走到一起,做事情就会是一损俱损,对谁都没好处。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是绝对的虚伪,也不可能是绝对真诚。现实就是“情伪相感”,在这种“利害生”的情况下能够趋利避害,乃至跳出是非利害之外,才是学易之人的真功夫。“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如果人和人走得很近,却不相得,不能互相信任、互相包容,而是出现了互相猜忌、相互嫉妒等情形,那就会凶。如果两个人本来性格迥异、格格不入,根本无法相处,但命运却把你们凑到一起,那就“利害生、”有麻烦,感到悔吝。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过失的,人生在世,如果想有所作为,犯过是不可避免的,犯过在某中情况下是经验的吸收,是有益的。但犯过而不知补过,或知过而故意犯过,便成了人格上的戕害。凡事要防微杜渐,在事物的正邪萌芽之初就应引起警觉,要分辨清楚。人们之所以在吉顺之时而终吉生吝,甚至招凶,是因为人们易逞其感官欲望的满足而忘却天理良知。只有保持谦虚的心境,才能对人能够退让,容纳,对事物能够诚意、尽心,做事能够顺性、明理,一切秉公处理,自可常持吉态。人的一生,不仅要从早到晚,更要从早年到晚年都谨慎小心,兢兢业业。有不少人到了晚年,以为事业有成,可以放松一下了,结果一放松警惕,晚节不保,落得身败名裂,实在可惜可叹。

五、“刚、柔、几、大”

《易经》有云“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可以发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两者是互动的关系;“刚柔相易”两者是相互转变的关系。刚与柔,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刚与柔,相互撞击,彼此渗透,形成亦此亦彼的独特的美。《系辞》里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深入思索和挖掘《易经》中提出的“四知”所蕴含的智慧,科学理解和运用刚、柔、几、大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能力素质,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刚”是《易经》之魂。在《易经》中,刚代表着坚硬、正直、强盛、上升、前行,还代表人的光明磊落、坚忍不拔、无私欲的品格。“刚”与“柔”相对应,刚柔是《易经》的基本概念,如《杂卦传》“乾刚坤柔”。“刚”与“柔”表达天地万物和卦爻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性质与阴阳略同,层次不一样,阴阳的对象抽象无形,刚柔对象具体有形。“刚”就是刚健有为。《易经》的乾卦之龙,由潜而见,继而由跃而飞的升腾过程,鼓励人们果敢行建,孜孜追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思是,天道行健,运行周而复始,永不止息,君子应当效法天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不舍昼夜,不误分秒,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意志就是最大的“刚”。可见,“刚”就是“生生不已,新新不停”的生命创新精神和人类昂然不朽的创造活动。孔子有句名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刚”就是强韧品格。乾德“刚健而不陷”,即使再大的困顿,都“义不困穷”,保持赴难而无惧的强韧品格,始终坚信否极泰来,哪怕是艰难险阻也挺然向前。“刚”是战胜险阻的主宰,意志力就是刚的强韧品格的体现。那些永载史册的伟大成就无不源于坚强如钢的意志力。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他们看透了人生的本质,选择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使他们停滞不前。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对兴风作浪的邪恶势力和小人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对违反原则的事情,不合理的要求要刚,坚决否决。这样就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从而创造出人生事业的光明之境。相反,当刚不刚,纷扰延续过久,等邪恶势力形成气候,酿成祸乱再去处理,那就会错过有利时机,为时已晚。

柔是阴的基本属性,是刚的对立面。柔与刚构成了《易经》两大支柱“阴”和“阳”的具体属性。因此,紧随乾卦之后是坤卦,它阐明了阴柔之道。顺承是柔的核心思想。《易经》中的坤卦是六十四卦中纯阴之卦,全面阐明了阴柔之道。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的德性为柔,就是谦顺、包容之道,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理顺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以求得亨通顺达。柔只可顺刚,不可乘刚,乘刚则逆,就会产生危害。顺也是温和安抚的统治方法,以柔克刚嘛。“柔”还赋予人们这样一种智慧:对手太强时,不要与之争锋,暂时退却,积蓄力量。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万物都需要水的滋润才有生命,而水向下流,遇到阻力,不认为是阻挡力量太强大,而是自己水平不够,于是就回过头来提升自己,超越阻力后再继续下流。不争,有让的精神,故能成其大,天下莫有与之争锋者。以静制动也是柔的智慧。宁静能够主宰躁动。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用虚静的态度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细察每一情节和人事。含蓄而不炫耀,收敛而言行谨慎,就是一种静。这种静具有外柔而内刚,外圆而内方的性质,是一种制动的静。以静制动就能形成一种生动的局面:在上位者寂静无为,在下位者努力工作。这就是苏洵“一忍可以抵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的写照。现在社会活动中流行的“热燥的问题冷处理,复杂的问题简处理,不急的事情慢处理”,就是柔顺恬静的智慧。

“知几”是《易经》的神智。“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兆头,就是事物的精微、深奥之处,讲的是事物的精微深奥之处,它启示我们天下的事都有一个开始,如果我们能在混沌不清的太易之时,或在气之未分的太初之时,或在形之未成的太始之时,或在质之未定的太素之时就辩察,及时地发现并研究细微征象,就可能因势利导、逢凶化吉。在混沌不清的太易之时就悟知,则是先知、是神智;在气之未分的太初之时就感知,则是睿智;在形之未成的太始之时就察知,则是慧智;在质之未定的太素之时认知,则是明智;在万事已成定局时识知,则是钝智;在万事已成定局仍然不知,则是愚智,万事已成定局却死而不知,则是无智。《系辞传上》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在《易经》中,“几”就是征兆。《系辞下传》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也是“机”。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咎。”这里的“几”就是“机”。《系辞下传》又说:“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其意思是说,君子一旦发现时态的征兆,就立即行动,决不等到明天。所以,“几”也是未形之契机,抓住则成势,错过则莫追。“知几”最难,《系辞传下》云:“知几其神乎?”意思是,能够知道事件细微征兆的不是很深妙吗?但“知几”和“见机而作”很重要,《系辞》云:“探颐所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研几”就是研究事物的精微之处。研究事物的精微之处就是研究事物的“变通”之兆和“趣时”之奥。如坤卦“履霜,坚冰至”,说的就是当你踩到霜的时候,就感到冰天雪地的冬天就要来临。《易经》“研几”的方法难以穷尽,但是对立统一、循序变化、物极必反、变通、违背等方法则是“研几”常用方法。具体说,“几”就是征兆,“几”就是是“机”,“几”还是物之细。“知几”,就是要知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深入体察细微处的变化及其趋势。社会活动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日常工作中,只有注意必要的细节,才能深入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细微处。“知几”就要特别关注事物起点上的细节、事物关联点上的细节、事物质点上的细节和关系事物基础的细节。因为细节关系事物的成功或失败。

《易经》以大为善,以大为美。《易经》中的“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规模广。“囊括无外谓之大”,与小相对应。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中“大哉乾元”就是盛大的乾元之气。坤《彖传》云:“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其中的“含”就是无所不容,“弘”就是无所不有,“光”就是无所不著,“大”就是无所不达。二是程度深。《易经》中的程度深主要是指包容性大。坤卦六二“直方大”,就是讲人的胸襟要像大地那样直方、博大、德合无疆。因为包容性大,才可以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使行为主体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宜进则进,宜退则退,可纵横驰骋,亦可退缩自守。三是性质重要。明夷九三:“得其大首”。擒获了元凶祸首,“乃大得”。泰《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意思是说,小的已经过去,大的即将到来,吉利。《系辞传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成就大事者必须“知大”,凡事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背景考虑问题,而不局限在一个狭小范围就事论事。“知大”就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远看近,看清看远再行,不能为眼前利益去走布 “废棋”或“死局”,也不能“医得眼前痔,剜却心头肉”。“知大”就要宏观地看待事物,看到事物的层次,看到事物的本质,及时调整战略,正确把握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中心工作的发展方向。决策方向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错误的方向下,任何努力和付出,都只能是“南辕北辙”的惨淡结局。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引以注意和认真加以防止的事情,千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六、“变、谋、和、行”

学《易经》的目的有三:第一,提高自己的德行;第二,培养自己的智慧;第三,增强自己的能力。但学习《易经》的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首先就要学会适变、应变和善变,然后根据变的规律和当时的客观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和谋划,团结带领众人去实施,把决策计划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

“变”是《易经》的灵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易经》名句中的名句。简而言之,易道是什么呢?就是“穷则变”,一个事情到头了、走到尽头了,必然要发生变化;“变则通”,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变化,事情就有转机,就能够通透了;“通则久”,如果真正很通达很通透了,就能够持盈保泰,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明白了易道的“穷、变、通、久”的道理,那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老天爷就会保佑你大吉大利,无往不胜。从易道的角度来说,“通则久”,久久以后呢?久久以后总还是会穷的,日久生弊嘛,又要进入下一个“穷、变、通、久”的轮回。所以,不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都要有所警惕,都要有清晰的应对之策。你如果意识到是处在“穷”的阶段,那就该考虑变上一变了;变通达了以后又要怎么办呢?就要想办法持盈保泰,让这种良好的局面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总之,随时都要有这种“通其变”的意识,这样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说:易的道理并不难以理解,任何事物都是经常变化的,规律也是经常变化的,人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衡量今天的社会。事物往往是很多能量的总和,刚柔相易就能风调雨顺,刚柔失常就会造成灾害。因此,不要把任何事物当成经典。《易经》的大智慧是变,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机警灵活,不拘常规地运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具体来讲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处于穷困的时候如何促进变,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方面是在兴盛的时期如何防止变,即“兴则盛,盛则昌,昌则恒”。那么何以促进变,又何以防止变呢?“变通者,趣时者也。”趣向合宜的时机变通为最好。

“谋”是《易经》的关键。《易经》是“人谋”之书,而非“鬼谋”之书。《易经》作为中国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统模拟、反映“世界之理”的书,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论模型。每一卦一个主题,由卦爻辞的显性语言与易卦结构的隐性语言相结合,构成六十四篇阐绎“世界之理”的精悍短文,立论通达,逻辑严整,面面俱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教诫。《易经》整部著作处处体现着理性的睿智,没有任何“天启”或“神意”的神秘成分。“谋”,就是谋略、谋划,也就是想事、出主意,科学决策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自觉做到既谋局也谋重。“局”,即全局,是事物的整体,是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谋局,就是要谋面上的事情,全面的目标,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大局出发,避害趋利,着眼于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环节开展工作。重,即全局的重点、核心、关键。谋重,就要谋线或点上的东西,或者叫重点突破的方面,在谋局、谋势、谋全盘,统筹兼顾的同时,更要谋某一阶段的重点,全局中的重点,要创新思路,善出新招、高招,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抓要害、抓主要矛盾,创新全局发展的亮点。既谋立也谋废。谋立就是谋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改革创新是发展的要义。“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立的关键在创新,功夫深处是创新。废,就是陈旧的、过时的、无用的东西,谋废,就是对陈旧、过时、无用甚至对工作、对发展有障碍的东西要看的见,认的准,有勇气废止,有胆识清除。既谋显也谋隐。这里的显与隐指业绩、政绩而言。我们每个人,在任期间,就要努力工作,多作贡献,创造一流业绩。同时,我们也要科学发展,谋社会事业,谋可持续发展,即谋那些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谋“万世”的发展。既谋和也谋断。“和”,即讲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团结和谐。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要讲求和谐,团结大家一道干事创业。断,即果断决策,下决心拍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对认准了的事,要大步向前,果断拍板,千万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时机,影响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发展。

“和”是《易经》的精髓。“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最早就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易经》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是和谐的大自然。《易经》还强调天地之间是互相协调、互济共存的,如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就是说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能,他们是分工合作的。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我们提倡要快乐、要微笑,因为和悦微笑是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重要标志。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要多积善。富人要多帮助穷人,减少两极分化,社会才和谐。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要有谦德。《易经》提出要做谦谦君子。所谓“谦受益,满遭损”,就是强调为人要谦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人要讲礼。“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里的履说的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人要讲诚信、致中和。《易经》十分重视人的诚信,因为诚信是相互信任的前提。中和就是中行、中正、就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如果太偏激,就容易形成对立,所以凡事还是不要太过为好。这是人为处世的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行”是《易经》结果。行,就是做,就是行动,就是狠下决心,扑下身子抓落实。什么是落实?落实就是解决问题。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解决了多少问题,就得到了多少落实。落实的效果好差,就会反映出人们的智慧、能力的高低,包括德行的水准。所以,一个人要在做人做事上有所作为,就要有“一肩挑尽天下愁”的勇气。当前,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承受力、自我控制力和顽强意志力,能够在艰苦的、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正确观点,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为组织分忧,为群众解难,不负时代,创造佳绩。要有“不信鬼神问苍生”的信心。像“大庆铁人”王进喜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在油田的英雄气概,把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做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遇到矛盾困难,多向专家和群众请教,依靠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达成既定的目标。要有“周重九鼎禹分九州”的责任。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意思是说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欢样样都抓,那么事情就会荒废。说白了就是要尽心尽责,管理到位,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工作主动权。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怀。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道尽了为官为民的情怀。中央也要求我们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好群众之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为老百姓谋利益,对百姓常怀感激之情,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也是一种美德。不忘人民,对人民常怀感恩之情,常怀歉疚之意,常怀回报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做得更好,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本文参阅了网上一些文章的观点和内容,对原作者的贡献表示深深的谢意。)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