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情怀 >> 情感人生 >>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白丁)
    
  双击自动滚屏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白丁)

发表日期:2013年5月27日  出处:原创  作者:白丁  本页面已被访问 2565 次

Digital photo and graphics © 2006 Luvdalot Graphics & Design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演讲稿)

0一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作者:白丁

编辑:心缘之恋

十五年前,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六个大字,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今天,当新世纪的曙光即将普照人类时,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光辉题词,心中油然而生信心和希望,然而也有几分沉重、几分忧思。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国与国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甚至残酷。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挑战是十分严峻的。美、日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暂且不说,就连我们周边原先比较落后的韩国、印度等国也正在迅速崛起,而究其发展的原因,乃是其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支持。由此可见,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新时代呼唤新教育,这个教育无论是在内容、形式、层次、传媒诸方面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教育应该也必须适应而且更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唯有如此,教育才有生命力。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璀璨的古代文化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然而,如果从教育体制的变革上来说,从私塾到学堂,却跋涉了数千年的岁月,滞后的教育,致使中国的发展犹如裹脚的女人,结果,是西方列强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驾着坚船,凭着利炮,轰开了大清紧锁的国门,于是有了香港、澳门游离母亲的惨痛,于是有了圆明园被焚的耻辱,于是有了“老佛爷”落荒出逃的狼狈。一直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毛泽东才用他擎天的巨手,翻开了新中国崭新的一页。

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教育极为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三次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的伟大号召,描绘了中国跨世纪教育的辉煌前景。

同志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跨世纪教育的要求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师德情操。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又何德何能何以传道?俗话说:正人须先正己。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培养一代代有思想、有良知、有才华的建设者。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创新,意味着前进,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新生。只有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人,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没有创新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书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更新、充实自己,取得“活水”,掌握教育科学,讲究教育艺术,才能授业有道,解惑有方。否则,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只能落得个茶壶里煮饺子的尴尬。

同志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师德情操、锐意的创新精神、丰富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这就是面临跨世纪教育的党员教师应有的素质。

披肝沥胆传道义,呕心沥血育英才。同志们,共产党员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工作,以丰硕的教育成果,向新世纪献礼!待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我们邀明月,共举杯,齐歌唱!

注:本文写作于19991022日,笔者持此稿,参加区教育系统党员教师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今天找出原稿,未作修改。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白丁文集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白丁
发表人邮件:wwwhuiaswoxin@163.com发表时间:2013-5-27 8:45:00
谢谢山泉网友!
发表人:刘山泉
发表人邮件:lxq5866@126.com发表时间:2013-5-26 12:28:00
好文!好文才,好老师!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