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天地 >> 教育杂谈 >> 百年树人 如琢如磨(刘选启)
    
  双击自动滚屏  
百年树人 如琢如磨(刘选启)

发表日期:2012年7月27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选启  本页面已被访问 3412 次



百年树人  如琢如磨

----小说歧路灯哲言睿语给教育的启示

作者:刘选启

编辑:心缘之恋

 

2010年秋,《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在平顶山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开始认真研读这本书,才有了一些深刻地认识和思考,特别《歧路灯》的中心思想“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揭示了年青学子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教育者当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培养教育人的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人的重任。当时在研讨会上我还写了一首题为《雨露甘霖育后人》的小诗,“歧途末路一盏灯,照亮浪子回头程;两岸专家同研讨,雨露甘霖育后人。”

《歧路灯》为清代作家李绿园所著, 是一部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产生于同一时代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讲述了世家子弟谭绍闻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不省事,自己不上进,全靠忠诚的奴仆和几个生前好友帮衬,才让破败下去的家有了生气,沉沦的他回头是岸,重振家业,光辉门第的故事。因此说,《歧路灯》实际上是一部教育浪子回头、重新做人、报效祖国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哲言睿语、名言警句,读后令人感慨万分,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李绿园在《歧路灯》中突出强调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巨大教育作用,四书五经蕴含的精神就像黑暗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他可以挽救误入歧途的子弟,促使浪子回头,这就是“歧路灯”的真正含义。它说明,仅给子弟以“养”——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施以“教”——让其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教养”结合,才能使子弟真正“成立、成人”。

小说的开篇即是教子文:“人生在世,不过是成立覆败两端,而成立覆败之由,全在少年时候分路。大抵成立之人,姿禀必敦厚,气质必安详,自幼家教严谨,往来的亲戚,结伴的学徒,都是正经人家,恂谨子弟。譬如树之根柢,本来深厚,再加些滋灌培植,后来自会发荣畅茂。若是覆败之人,聪明早是浮薄的,气质先是轻飘的,听得父兄之训,便似以水浇石,一毫儿也不入;遇着一班狐党,好与往来,将来必弄的一败涂地,毫无救医。”“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阐述了“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在培养教育人上的客观辩证、整体局部、有机统一的基本规律。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讨论,阐明《歧路灯》哲言睿语给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一、家庭是课堂  父母当为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为,孩子的降临,首先是进入家庭,乃至后来的养育、教育、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所以说,家庭是课堂,父母当为师,一点也不为过。怎样科学有效地去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材,既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又是需要认真研究对待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明朝吕德胜《小儿语》中说:“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最早的生活、知识和品行,都应该是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中得来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第一老师的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是自身行为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歧路灯》中关于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名言警句,包括例证随处可见,处处皆是。

为人以正。教育要言传身教,以身垂范,不能急于求成。“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怕的是“耳少正训,面从腹诽。”因此,家长要用心、有耐心、持爱心,既不可坐失良机,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信马由缰、针锋相对。在这方面,父亲谭孝移“以身垂范”是做得最好的。《歧路灯》前十三回主要塑造了谭孝移这样一个家庭长辈的形象:“为人端方耿直,学问醇正”,“十八岁入祥府庠,二十一岁食饩,三十一岁选拔贡生。”“出身世家,忠弼以上四世,俱是书香相继,列名胶庠”。几个世交好友,都是些极正经有学业的朋友。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儿子绍闻七岁时“虽未延师授业,父亲口述《论语》、《孝经》,已大半成诵”。“幼童渐开知识之日,作父兄的要留心堤防。”尤其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明白其青春期骚动,情绪的起伏,多些宽容与体谅,“谁家牛犊不抵母,谁家儿子不恼娘。”既要密切关注,又要等待成长,对其人生方向加以引导,放手给其自我发展的空间。“人生基业在童年,结局高低判地天。”所谓七岁看老,就是说孩子小时候性格的形成和志向的确定。“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论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是自己不愿再重复父母所经历的二茬罪,早定的目标和不懈的努力,都会使同一起点的孩子在成人之后产生天壤之别。

 有爱有教。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糊涂溺爱”是要毁坏孩子前程的。“万事无如爱子真,遗安(澹泊自守,遗子以德)煞是费精神;若云失学从愚子,骄惰性成怨谁人。”孩子是上苍赐予的宝物,没有一个父母不爱的,但是留予物质还是传下精神就有愚智之分了。“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矣!”特别在孩子幼小不懂事的时候,学业的放弃可能是骄惰的开始,父母迁就将会酿成终生大错,不仅会使孩子失去见识,更多的是纵坏了性情。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去爱,怎样才能处理好爱和教的关系?既知爱,也知教。“爱而不教”,必沦于“不肖”;“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因此古人说“慈母败子”(司马光《家范》)。“名曰爱之,其实害之”的历史教训实在不少。教育其实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与父亲谭孝移相比,母亲王氏对谭绍闻有爱无教,百般溺爱,护短偏袒,差点毁了他一生的前程。正如司马光所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王氏作为谭绍闻的母亲,四十得子,因此对他更加珍爱,相比孝移的宠爱之外她更偏向溺爱,对谭绍闻自小放任自流,毫无约束。谭绍闻新婚不久,夜半便去嫖皮匠之妻,结果被捉奸讹诈,这时,王氏不仅没有责骂儿子,却“舍金护儿”,救回了儿子;当儿子聚赌闹出人命大案时,她同样没有谴责儿子,反而骂:“窦家小短命羔儿,输不起钱,就休要赌,为什么吊死了,图赖人”,等等。正是母亲王氏的溺爱,使得谭绍闻一直走下坡路,差点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教训极为深刻。

教育随在。生活即教育、随时可教育、处处能教育。“人无不瞻仰其父取法则者,无不依恃其母以长大者。”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育和影响侧重点不同,所谓的严父慈母即是如此。当前纷纷推崇赏识教育,但“大成之人越夸越怕,小就之人见夸就炸。”或许对此是个打击,夸也是一门艺术,夸要恰如其分,重在激发,否则“早发早萎”,成了伤仲永;夸要实事求是,点明差距,若忽视基础,将无法面对挫折,这些都需要思考。父母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学会用微笑和鼓励的话语、培养与孩子良好的互动氛围、亦师亦友的陪伴孩子,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家长可从孩子交友中发现孩子的变化,“把臂总因臭相投,匪类(不务正业之人)欲亲终自远”。防微杜渐,不可不慎,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孩子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教育与生活本该是一体的,而一旦与生活分了家,这样的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干枯、干涸,干巴巴地,让人干瞪眼、干着急。生活是鲜活的、灵动的,重动手、动脑,重“在劳力上劳心”的内化或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看重一个个冷冰冰的标准答案或道德样板。教育关注生活其实就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孔子还知道设置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不同的生活课程,因材施教,可现在的孩子每每可怜得只有分数高低之别。教育本身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快乐的,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能够“快乐地生活”、“智慧地生活”、“合理地生活”。

二、学校是摇篮  教师善扶摇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老师就是摇篮的扶摇者、引路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学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能够让学生安心学习;必须有一个好的校训、校风和精神,能够让学生在这里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必须有一支有思想、有智慧、有素养的师资队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通过多种教育合力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小说《歧路灯》中也多处强调学校和老师对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地位作用。

立训明风。校训是学校训育学生的指导性用语,也是师生们的座右铭,除了有“教导”、“教诲”等多种意义外,还有“典范”、“准则”要求在其中。《歧路灯》中的“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在当时那个时代来说,既是一种家训,同样又是一种校训。因为那个时代,很少有公立学校,大多是家庭学校、私塾学校。所以,家训也相当于是校训。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里的名句,起到了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的作用,被师生们引作为人做事的座右铭。今年市委党校组织县级干部班到上海复旦大学去学习培训,我们一进入复旦大学校园,就能看到“校训墙”上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语出《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它告诫我们要“广泛地学习,坚守着志向,恳切地发问,联系当前问题进行思考,仁德就在里面了。”复旦大学的校风是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它告诉我们,学习、治学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刻苦,但刻苦并不是不讲效率、不知劳逸结合地一味蛮干、苦干,学习的过程也有着无穷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达到“好学校是一座摇篮”的目标和要求,就应该确立一个好的校训,树立一个好的校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

延师教子。“延师教子,乃孝移第一宗事”。谭孝移为儿子延娄潜斋为师时道:“我想娄为人端方正直博雅,尽足做幼学楷模,小儿拜这个师傅,不说读书,只学这人样子便是一生根脚”。绍闻是孝移四十岁才得的子,老来得子之喜没有掩盖他对儿子严格的教育,并且时时刻刻在忧心:“我在这大街里住,眼见的,耳听的,亲阅历有许多火焰生光人家,霎时便弄得灯消火灭,所以我心里只是一个怕字”。他害怕“接近匪类”会毁掉儿子,要求儿子“好好在家”,“不可稍离寸地”。延娄潜斋为师,一是潜斋系孝移世交好友,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人品也极为端正;二是儿子绍闻到了入学的年龄,不能整日无所事事,须得有个人管教他,因为孝移深知幼童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颜氏家训》中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认为早期教育很重要,“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孝移也是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歧路灯》第七回,谭绍闻在娄潜斋的教导下,对“五经”精熟,经常考第一,十二岁就进了学,做了童生,在学院考试中因成绩优异被考官称为“玉堂人物”,说他将来会成为“内部名阁”。可是好景不长,偏偏在此时,老师娄潜斋中举要进京待考。当孝移得此消息时,“又喜又虑,喜的是知交密友,发达伊始;虑的是托过妻、子之人,来春赴京,不能代理”。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孝移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以便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为儿子择师的同时,也是小心翼翼,选择自己的好友娄潜斋,因为无论是人品还是文品,娄潜斋都足以做幼孩楷模。在孝移的心中,娄潜斋和自己扮演着一样的角色,此人教子,孝移足以放心。《歧路灯》第十三回,孝移早逝,此时,谭绍闻的家庭教育宣告了沦落,这成为谭绍闻人生的一大转折。谭孝移作为一个思想延续人物,虽然他的自然生命过早地结束了,但他的精神生命得到了延续,成为谭家复兴门庭的支撑。其实,谭绍闻从学于好几个老师。比如,他岳丈孔耘轩,他父亲生前好友程嵩淑和张娄村,还有后来对他起重要引领作用的老师智周万,他们各有特点,对谭绍闻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们各有优长和不足,正如程嵩淑酒后评价的那样:“娄老慈祥处多断制处少,耘老冲和处多棱角处少,我便亢爽处多周密处少。”正是因为他们几个人的教诲,让谭绍闻学到不少为人做事的技艺才干,才成就了他最后的进步和辉煌。此外,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优长和不足,包括对待有过失的学生,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以德立身。在中国古代,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释疑解惑”,传学习之道,解人生之惑;而且教师要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学识还是人品,都要足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纵观今日之师资队伍,思想品德、学术修养符合要求者当然占据主流,但也不可否认良莠不齐现象的实际存在,报端不时有所披露,以学养而言,学历造假,学位来路不正,著作抄袭,或请人代笔,或侵占他人成果,等等;以操守而言,有教授嫖娼被捉,有博导谈婚外情,老师打牌让女学生作陪,等等;以施教而言,导师与研究生很少见面,人都不识,哪里谈得上指导。假如为师者之学问不足以指导学生,所以也尽量少见学生,偶尔一聚,彼此敬烟,老张老李乱吼一通,真是“师不师,生不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在这种现实面前,读读《岐路灯》当可以有所触动和反思!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极强的使命感、责任心,要做到淡薄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教师工作就是一个社会的平凡岗位,做着貌似“平凡”的工作。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替他人家庭做嫁衣裳的、有高度社会责任的工作。用毛泽东的词来说就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责要求我们要有思想、有智慧、有素养,反过来说,就是有思想、有智慧、有素养是当好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做“有思想的教师”,就要有学习的思想、反思的思想、合作的思想、创新的思想和写作的思想;做“有智慧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教师的人格智慧、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的管理智慧和成长智慧;做“有素养的教师”,就要有关爱情怀——由衷而又终极,有文化底蕴——广博而又丰腴,有时代感悟——敏锐而又深邃,有心理素质—开明而又阳光,有个性魅力——独特而又鲜明,有生活情趣——积极而又多彩。

三、社会是染缸  交友须谨慎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最有名的思想就是“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的确,孩子生下来就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中生活,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孩子就是一束白丝,放在社会这个“染缸”里,就有可能被染成红的、黄的、绿的,抑或是白的、紫的、黑的。到底被染成什么颜色,社会和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教育子女更不能不谨慎,因为他们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用通俗点的语言就是社会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你的周围,各种各样的烦恼出现在你周围。染缸就等于生活,让你没的选择,很多事都不能如你所愿比如你从不喝酒的,但为了单位应酬,你得喝酒喝到你不醒人事,渐渐的不喜欢喝酒的人都开始接触酒。“大凡人走正经路,心里是常有主意的;一入下流,心里便东倒西歪,随人入鼻。”社会可以让人变坏也可以让人变好,就看你自己怎么去看待,怎么去做,做成什么样。

谨慎交友。“欲知其人,当观其偶。”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参透了何谓交情,更多的人是酒肉朋友、相互利用,人死灯灭,热度不在,有几人可以遗姑托子。“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知己难求,知音难遇,知心可诉。“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说话是要看对象的,对可信任之人或善纳言之人可以说,如不分对象乱说,不是换来惹是生非,口出祸端,就是对牛弹琴,了无生趣。“大凡做正经事体的人,听人道他的不是,便觉是至诚爱我的;做不肖事体的人,听人说着他的短处,便是犯了毛病。”也是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古训,君子喜言为正己,小人拒言怕触痛,反推可知此人的可塑程度。“无友不如己者”,这或许是交友的一个原则,人往高处走,见贤思齐,从榜样身上模仿学习,引发自己的动力,奋起直追。可见,交友层次和交友圈,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档次和发展空间。慎友,就是慎重地结交朋友。人生在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朋友的好与坏,对一个人的影响却非常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可以直接反映他是什么样的为人。诚如古人所说的“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在交友方面,古代先贤给了我们许多忠告。孔子在《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人生追求。“子弟宁可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这就告诫我们,交友一定要慎重。孝移一生为人端方正直,学问醇厚,其所交之人如娄潜斋、张类村、孔耘轩等皆是祥府优等秀才,而谭绍闻呢?在学习上进的黄金期却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如花花公子盛希侨,“坑蒙拐骗”的夏逢若、张绳祖、王紫泥等,“竟把平日眼中不曾见过的,见了;平日不曾弄过的,弄了;平日心中不曾想到的,也会想了”。自此之后,他酗酒赌博,狎尼宿娼。可以说“交友不慎”是绍闻堕落的润滑剂,加速着他的堕落。从来“酒肉朋友”之间无“真感情”而言,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作为“兄弟”的他们为绍闻误入歧途做了向导,为他指引道路。而父亲为他规定的“用心读书,亲近正人”,他却在一步步地脱离着,逐步地败坏着家风。

远离赌场。“赌博场中,富了寻人弄,穷了就弄人。”“装痴做憨,佯输诈败”揭示了赌徒被人诱入圈套,由富至穷,乃至穷则作奸犯科的规律。“钱不由正经路来的,火上弄雪;不由正经路去的,石沉大海。”小说中引用了一首戒赌诗,说的淋漓尽致:“千场纵赌家犹富,此语莫为诗人误。强则为盗弱为丐,末梢只有两条路。一到山穷水尽时,五伦四维那能顾。纵然作态强支撑,妻寒子饥莫为护。回思挥金如土日,随意飞撒不知数。此日囊空羞涩矣,半文开元徒生慕。苦语良言告少年,莫嫌此话太刻露:子赌父显怒,父赌子暗怖。此中有身难解故,五更扪心个个悟。”很值得那些嗜赌如命之人作为经文,日读晨思,勿待妻离子散、锒铛入狱时空留一个悔字。《歧路灯》第十六回描述谭绍闻第一次参与赌博,“轮着绍闻掷,绍闻再不伸手,希侨再三催促,绍闻无奈,把色子抓起,面红手颤,掷将起来”,“谭绍闻毕竟是第一次,心里只是跳”。而到他渐渐习惯了赌博,“竟是也不脸红,也不手颤,”有一种“此间乐,不思蜀”的感觉。这说明他已经渐渐地迷上了赌博,从一开始的不敢为之到现在的胆大为之。“赌场原是陷人坑”。赌博可以说是谭绍闻最终败家的致命伤,在一次次参与赌博的过程中,他都是从不参与到参与,从赢到输,从赢小数到输大数,以致败家。“酒是迷魂汤,醉了变乖常,坏尽人间事,且慢夸杜康。”“故戒之酒,不下于赌娼”,喝酒丢丑是常事,解忧的杜康也是乱性的方剂,“腹内有了烧刀子,酒胆周身不怕天。”其中也告诫孩子的父母,包括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其像个毒疮一样,越长越大,到时候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他人。从来作恶的人,起初皆是因为一念之差,就做到后悔不及的地步。如果我们将那些不良嗜好能够从一开始就严词拒绝,下决心远离赌场和酒场,也不会导致以后的悲惨下场。

戒贪戒淫。贪淫是陷阱,害煞好儿郎。正是因为母亲王氏的纵容,使得谭绍闻在贪和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歧路灯》第二十三回,茅拨如的戏班暂住“碧草轩”里说,“王氏起初也极恼戏子占了书房,后来儿子拿了三十两哄了,便喜欢起来,这是什么缘故?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几十两银子的贿,弄一个身败名裂”。三十两银子的贿赂她就可以容忍戏班子霸占儿子的书房,想想儿子要是荒废了学业,那就不是三十两银子那么简单的一回事了!正因为王氏的这种糊涂溺爱而使谭绍闻在父亲死后的“三四年,悠悠忽忽,也不曾添上什么学问。兼且人大心大,渐渐的街头市面走动起来,沾花惹草,东游西荡,只拣热闹处去晃”。明代吕申说过,“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溢,子孙之灾也”。谭绍闻与孔慧娘新婚不久,便与皮匠老婆偷情,最后用一百五十两银子开脱,三更半夜光着身子逃回家”。谭绍闻本来找了一个懂事理、又贤淑的妻子孔慧娘,还纳了一个精明能干又贤惠的妾冰梅,但他不好好珍惜,依旧走跑于烟花赌场之中,放肆的在外面所尽匪事,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气死了妻子孔慧娘,也让冰梅大为伤心。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拈花惹草祸招身”。

四、主体是关健  奋进自有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被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如何,对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被教育者自身不努力,即使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高素质的教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主体是关键,关键又在于是否刻苦努力,勤奋有为。纵观谭绍闻一生起伏的命运,除了外在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原因。《歧路灯》的主人翁谭绍闻之所以后来有了作为,为国家和人们作出了贡献,也在于家庭、社会和教师的教育在他内心深处起到了内化作用,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改正了缺点错误,才走上了“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益于社会和人们的健康发展之路。

勤奋读书。“大凡学生肯读书,黑脸皮儿都是秀气;不肯读书的,即是白净脸,也都是油气。这是莫之为而为的。”和“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道理,有了内涵的人自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超凡脱俗,非一日之功。“少见寡闻添愚而长傲。”反之,胸无点墨,无知无畏,空有自我感觉良好,闹出许多的笑话。“书上若无心得,坐在案头,这个‘闷’字便来打搅;胸中若无真趣,听见俗事,这个‘乐’字早已相关。”“大凡人之读书日进而不已者,有两样:或是抑郁之极,以发愤为功程;或是畅遂之极,以怡志为进修。两样功夫互乘,属题构思,竟成了风发泉涌,不惟不能自已,并且不能自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见多识广后,方能触类旁通,既使同一本书不同年龄段去读体会也会不同,日积月累之中,无形的变化可能自己都难以察觉,一如天天吃饭会长高一样。谭绍闻是一个本质并不坏的孩子,只因过早的缺失了父亲的管教与约束,在糊涂母亲的纵容之下,一步步地接近匪人,一步步地误入歧路。《歧路灯》五十六回写到绍闻延师智周万时,绍闻向老师智周万说道:“总因心无主张,被匪人刁诱,一入赌场,便随风倒邪。本来不能自克,这些人也百生法儿,叫人把持不来”。“今日即肯老师,为门生作以箴铭,不妨就为下等人说法,每日口头念诵几遍,或妄念起时,即以此语自省;或有人牵诱时,即以此语相杜,只求切中病痛,无妨尽人能解”。于是智周万为其写了一篇童叟皆可以理解的箴铭,绍闻到:“门生闻老师之言,发聋振聩,永不作非礼事了。”从师智周万的这段时间,绍闻“自此沉心读书,边公考试童生,取了第三名,依旧文名大振,单侯学宪按监,指日游泮”。

诚实为人。“老实二字,俗人看来,与愚相近;识者看来,却与诚字为邻。”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或会被认为愚笨,但老实人长久,老实人不吃亏。“君子不重则不威”自爱之人人皆爱之,廉正而生威。为人应“品卓行方”,“养正邪自退。”“明知他是猩猩酒,我不沾唇也枉然。”相对应的可能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了。人要学会抗拒诱惑,尤其灯红酒绿的现在,“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不该去地方不去,一身正气,自会少些风险。人当自我警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福是自求多的,祸是自己作的。”“自作孽,不可活。”“看着不妨这四个字,也不知坏了多少大事。”心存侥幸的人总不是那么幸运。“天下自己不认的自己的人,多是吃夸的亏。”即所谓捧杀,所以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好,为人谦逊一点,“片长薄技且漫夸,淬砺还需各到家;海内从来多巨眼,莫叫人笑井中蛙。”所以,我们要学业精进,成就事业,就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切忌心浮气躁,静不下心,以诚实的学风和为人赢得学业上的精进,赢得社会、学校、家庭和人们的认可。

始终如一。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进学修业、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贵在善始善终,有头有尾,坚持一贯,而不是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也不轻易放弃,改变初衷。为什么有的人开始很好,后来却走了下坡路,甚至违纪犯错误,没有走完人生的美好路程,就是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做到始终如一。总结谭绍闻人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他从一开始的“好孩子”,到慢慢学坏的“纨绔子弟”,“江湖浪子”,再到名垂青史的“英雄”,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没有做到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否则他就不会吃那么的苦,遭那么多的罪。其经验教训极为深刻,值得后人深思和引以为鉴。所以,一个人要想在学习、工作,为人处世上做到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就要自觉做到在思想上一刻不松,工作上一丝不苟,为人上一腔热情,尽责上一以贯之,要求上一向严格,廉政上一袖清风;不因形势好而放松,不因困难多而退却,不因素质弱而畏缩,不因待遇低而懈怠,不因效果差而沮丧。“情即性之所发。若是遇的事有个趣儿,听的话有个味儿,心中就可以不致郁结。”“若可恼只应三分,却恼到十分不可解,这其中就有别故,对人难以明言之处。”可见情绪的起伏必是特殊的事在特殊人身上的体现,困扰的事、不中听的话,就成了敏感人最易怒的触发。“因闷添倦”失眠或奢睡之人必有不顺心的事儿所扰。“澄清时候,物来自照;本心已糊,听言必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了清晰的判断,就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在人生的道路上自由驰骋,快乐前行,达到理想的彼岸。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大  刘选启



刘选启文集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