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文学
作者: 冀中汉 编辑:天光云影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位于冀中的北部,由沙河、潴龙河、府河、大清河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形成了方圆近百里的水域。水域内有大小村庄50多个,淀泊上百个,以及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壕沟。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鱼蟹、菱藕、大米、苇席。每到夏季,芦苇青青,荷花飘香,景色怡人。
1937年9月,日寇占领了京南重镇保定。不久,侵略者的魔爪踏上了美丽的白洋淀。鬼子侵入到白洋淀后,抓壮丁,修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英勇的白洋淀人民面对凶残的敌人,毫不畏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了一个个抗日武装,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雁翎队就是一个在抗日战争初期成长壮大起来的、让鬼子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
雁翎队原是白洋淀渔民自己组织的打水鸟的松散队伍。他们在打鱼捕虾之余,十几个人划着几只或十几只小船,船上架着“大抬杆”,到淀里寻找大雁和其他的水鸟。发现鸟群后,几条或十几条“大抬杆”一齐开火。打下的大雁和其他水鸟,大家一起分。“大抬杆”是一种打鸟的大型火枪,枪管有一仗多长,里面装火药和铁砂子,尾部有个装药捻的小孔,点着药捻就能把铁砂子打出去。淀里潮湿,为了防潮,渔民们常在小孔里插上一支白色的雁翎。鬼子占了白洋淀后,渔民们既不能打鱼,也不能打水鸟了。于是,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他们打日本鬼子了。开始,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打水鸟的“大抬杆”。所以,这支抗日队伍就被人们亲切称为雁翎队。
雁翎队在打鬼子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配合区中队、县大队、武工队和八路军正规部队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在侵华战争中就在白洋淀服役,曾吃过雁翎队“大抬杆”的苦头。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先生访华,曾专门到河北安新县参观,要求见识见识“大抬杆”。这倒真成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笑谈。
现在,我回过头来继续讲述雁翎队打鬼子的故事。
1943年夏天,日寇在疯狂扫荡大清河北部地区时,从天津、保定调集了大批汽艇,连同他们在白洋淀抢夺的民船,一齐出动,对白洋淀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铁壁合围”。抗日武装大部分化整为零分散到村庄和芦苇荡中坚持斗争,雁翎队也同样驾着小船钻进了芦苇荡隐蔽了起来。虽然局势残酷,生活艰苦,但他们毫不沮丧,千方百计寻找战机打击敌人。
一天,雁翎队正在苇塘开会,研究下一步部队的行动计划。侦察员赵波回来报告:内线送来情报,说明天上午有50多个鬼子和伪军,从安新县城分乘两艘汽艇,去给赵北口据点的敌人运送物资。
队长郑少臣与几个队领导一商量,决定在半路上设伏消灭敌人。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做了精心的安排。
第二天上午,雁翎队员们化装成渔民,划着小船,驾着鹰排,三三俩俩地钻进了荷花淀周围的芦苇荡里。荷花淀地处白洋淀中心地带,敌人从安新县到赵北口据点必须经过此处。雁翎队员们按照队长的部署,有的隐蔽在芦苇丛中。有的口含苇管,头顶大荷叶,藏在盛开的荷花底下。
上午10点,远处传来汽艇的马达声。大家立刻振奋起来,做好了战斗准备。敌人的汽艇越来越近了。只见敌人三五成群,坐在甲板上,有的喝酒,有的闲聊。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雁翎队就在眼皮底下设下了埋伏。当敌人距离只有一二十米的时候,队长大喊一声:“打”。机枪、步枪、手枪、“大抬杆”、手榴弹一起射向敌人。面对疾风骤雨般的子弹、铁砂子、手榴弹,敌人一下子就懵了。还没来得及还击,就死的死,伤的伤。第一艘汽艇很快就被打沉了,第二艘汽艇也被打着了火,想调转艇头逃跑,没想到螺旋桨已被雁翎队员用鱼网缠住,想跑也跑不了。敌人拿枪负隅顽抗,但经不住雁翎队的更加密集的火力打击,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劲。有会水的敌人跳下汽艇想跑,早被队员们用手枪“点”了名。几个伪军倒是很聪明,知道抵抗也没用,乖乖地举起了手投降。
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队长命令队员们赶快打扫战场,迅速撤离。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漂亮。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余人,俘虏几名伪军,缴获各种枪支30余支,子弹数万发,军用物资几千公斤。
这一仗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志。冀中军区还通令嘉奖了雁翎队,颁发了锦旗。老百姓听说雁翎队打了大胜仗,纷纷犒劳自己的子弟兵,送自己的孩子参加雁翎队。从此,雁翎队更加声名大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雁翎队还为八路军正规部队输送了不少优秀队员。
此后,雁翎队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仗越打越精,越打越大。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这正是:
日寇侵犯我家乡,燕赵儿女意志刚;
武装起来战倭贼,雁翎队员美名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