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近体诗的格式(10) 
       ——救的方法 
  
(4)救的方法和适用对象: 
   救的方法有“本句自救”、“对句相救”和“综合救”等三种。 
    1,本句自救:在同一个句子里,顶节前字的拗,可用改变头节前字的平仄来救;头节前字的拗,可用改变腹节前字的平仄来救。    但顺序反过来是不可以的,譬如:头节前字的拗,不可以用改变顶节前字的平仄来救,因为顶节前字的地位,不如头节前字的地位的重要,它救不了!——这时只能用改变腹节前字的平仄来救了。 
    2,对句相救:在一个联内,出句的某节前字的拗,可以用改变对句的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来救。 
    3,综合救:对于某节前字的拗,同时采用了“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方式,进行了救,这种救的方式,叫“综合救”。 
   各种拗适用的方法是: 
    1,甲种拗(非拗)。——这种情况本来可以不救的,但救了,可显得格式非常整齐、对称,形式与音韵都很美。所以有些人还是喜欢救一下。    这种拗用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都可以。 
   例1:用本句自救的一种情况是    正常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顶节前字出现拗是:仄平仄仄仄平平    自救后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    用拗救后的诗句如:夜钟残月雁归声(高适) 
   例2,用对句相救的例子:联中,出句头节前字的拗,由对句头节前字来救。    正常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腹节前字出现拗的情况是:           仄仄仄平平仄仄    拗救后,出句是:仄仄仄平平仄仄               对句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例句:  尔敬我恭如体己           伊批侬贬可成仇(紫蓿) 
    2,乙种拗(腹节前字的拗)。这种拗,过去是“尽量救”的,现在提高到“必须救”的层次了。方法是只能用对句相救。 
    例1:五言正常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出句腹节前字出现拗:仄仄仄平仄     救后,出句:仄仄仄平仄            对句:平平平仄平     例句:鸟下见人寂            鱼来闻饵馨(韩愈) 
    例2,七言正常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腹节前字出现了拗:平平仄仄仄平仄    用对句相救以后的联,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句  亦真亦幻水中月         非假非实屏上娃  (紫蓿 《贺水中月生日》) 
   (注:例句中的顶节前字,也是用对句相救的,因为这个是可以不计平仄的,这里就忽略了,没在正式的分析之中讨论。但是注意救了,也觉得蛮好的。——看实际的平仄情况:      出句:仄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不是很对称?联内“相对”的规律,丝毫没受到影响吧?! 
    我这个例句,情况还有点特殊,就是诗的开始句,本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的,干嘛还要搞出个乙种拗来?这实际是迫不得已的,“水中月”,这是寿星的笔名,是仄平仄,这不能改的,就是说,这个拗是躲不过去的。) 
    3,丙种拗(即是对犯了“孤平”的救,这是最严重的拗): 
   这种拗的救法,仅用“本句自救”,是“不得已”的做法,是下策。    正常的,应该是“本句自救”和乙种拗用的“对句相救”同时配用。这种救法是上策。这会涉及到一个联。    也可用“本句自救”和“丑类特殊形式”相配用,因为我们不涉及丑类特殊形式律句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就不讨论了。 
   (王力教授说:丙种拗救往往与乙种拗救同时并用。这样对句腹节上的字实在兼任两种职务:它救了本句的孤平,同时又挽救了出句该平而用仄。——见《汉语诗律学》第98页 8.8节。    又说:孤平拗救独用者颇少,与乙种拗救配用者则很多,又与下节所述丑类特殊形式配用者也很多。大约孤平拗救独用是不得已的办法,但若和乙种拗救或丑类特殊形式配用,却能自成一格,显出格调的高古……——见99页 8.10节。)    
   例1,五言句:    正常的格式,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用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以后的情况:              出句:仄仄仄平仄              对句:仄平平仄平     
   诗中的实例:嗜酒渐思渴              读书多欲眠  (司空曙) 
   (读,在《平水韵》中,有两个读音:去声 二十六宥;入声 一屋,显然都是仄声) 
   例2,七言句:    正常的格式: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了以后的情况: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句: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         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           (竹,《平水韵》入声 一屋) 
  
笔记(11) 
      
  |